曹操的基业:曹氏与夏侯氏的兴衰史
曹操建立的魏国基业实际上是曹氏与夏侯氏两大家族共同打下的江山。在军事布局上,曹操将兵权完全交由这两大家族掌控,形成了严密的军事体系。西部战区(关中)由夏侯渊坐镇,他统领着张郃、徐晃等一代名将;东部战区(合肥)则由夏侯惇负责,麾下有张辽、李典、乐进等猛将;中部战区(荆州)由曹仁统帅,指挥于禁、庞德等将领。曹操最精锐的虎豹骑由曹纯统领,而曹洪则作为曹操最重要的财政支持者。这些人物构成了曹氏与夏侯氏的第一代核心力量。到了第二代,曹休和曹真崭露头角,曹休在汉中之战识破张飞的计谋,曹真则准确预判了诸葛亮的北伐路线,两人都成为曹丕的托孤重臣。
曹魏政权的衰落与司马懿的崛起
220年,66岁的曹操去世;226年,40岁的曹丕病逝;239年,36岁的曹睿也离开了人世。249年,四朝元老司马懿趁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之际,发动政变控制洛阳,劝降曹爽并铲除政敌,最终掌控了曹魏政权。令人费解的是,为何在司马懿政变时,曾经人才济济的曹氏与夏侯氏后人未能挺身而出?
制度性困境:宗室权力的削弱
曹丕即位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他推行五品中正制作为人才选拔标准,严禁宦官干政,同时限制宗室近支参政,只允许远支宗室参与朝政。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在曹魏得到严格执行。曹操虽有26个儿子,但真正有地位的只有正妻所生的四个嫡子:曹丕、曹植、曹彰和曹熊。曹丕凭借嫡长子身份继承大统后,对曾与自己争夺世子之位的曹植进行打压,使其虽有才华却终身不得参政,封地也屡遭迁徙。曹植的两个儿子在史书上几乎不见记载,足见其受打压之深。到高平陵之变时,曹植后人既无兵权也无政权,自然无力阻止司马懿。
曹彰以勇武著称但缺乏谋略,223年暴病而亡,其子曹楷继承王爵。据《汉晋春秋》记载,魏帝曹芳可能是曹彰之孙,但这一说法存疑,因为曹家不太可能选择与政敌孙家有联姻关系的后代继位。曹熊早逝无后,曹操其他儿子大多默默无闻,在制度打压下只有虚爵而无实权。
能力与野心的失衡
在曹操其他儿子中,燕王曹宇和楚王曹彪较为突出。曹宇性格温和但能力平庸,曹睿曾有意托孤于他,却因其推辞而作罢。高平陵之变时曹宇保持中立,后来在晋朝又活了13年。楚王曹彪则颇有野心,251年参与王凌叛乱,事败后被司马懿赐死,这反映出当时司马懿已完全掌控朝政。
夏侯氏的后人也面临类似困境。夏侯惇之子夏侯楙被魏延评价为\"怯而无谋\",其兄弟间还互相倾轧。夏侯渊的后人相对优秀,如次子夏侯霸官至右将军,但在政变后因恐惧而投奔蜀汉。曹爽作为曹真之子,在政治斗争中惨败于司马懿,因其优柔寡断导致全族被诛。
明哲保身与时机错失
面对司马懿的政变,多数曹氏与夏侯氏后人选择明哲保身。如夏侯渊之孙夏侯骏任并州刺史,夏侯庄任淮南太守,都保持中立。同时,政变过程极为迅速,从发动到控制局面不足一月,使得地方上的忠臣如征西将军夏侯玄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被剥夺兵权。最终,制度限制、能力不足、明哲保身和时机错失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了曹氏与夏侯氏无法阻止司马懿的夺权,见证了曹魏政权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