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鲍成从战俘到平反的坎坷人生
1983年,中共中央下发了一份关于重新审查金门战役归俘人员的文件。当这份文件传达到鲍成手中时,这位年迈的陆军前营长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泪水夺眶而出。他颤抖着双手,低声呢喃道:“我就知道,党和国家一定会还我清白……这一天,终于来了。”他的目光渐渐模糊的泪眼,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个他刚刚穿上军装的青春岁月。
一、从伪军到人民战士:信仰的觉醒
在抗日战争那段黑暗的岁月里,为了生存,年轻的鲍成被迫加入了汪伪政权的伪军。如果继续为伪军效力,等待他的终将是人民的审判。然而,命运给了他一次转折的机会——他遇到了潜伏在敌营中的中共地下党员。
在党的思想教育下,鲍成逐渐认识到,只有跟随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让人民摆脱压迫,实现民族的独立与自由。他的世界观被彻底重塑,共产主义理想点燃了他内心的希望。在一次为游击队秘密运送弹药的行动中,他不幸被捕,但最终在地下党的营救下重获自由。
1943年,鲍成毅然加入了抗日游击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对党的忠诚从未动摇。新中国成立后,他凭借卓越的战功,被任命为第三野战军第86师的一名营长。然而,命运在1949年10月给了他一次严峻的考验——金门战役。
由于战前情报失误、船只匮乏、登陆作战经验不足,再加上第十兵团的轻敌,这场战役最终以解放军9086人全军覆没的惨痛结局收场。
二、金门战役的悲壮与归俘的磨难
1950年7月,86师奉命再次进攻金门岛。为了吸取前次失败的教训,指挥部决定先攻占金门的前哨阵地——大担岛和二担岛,以增加后续作战的胜算。鲍成所在的二营被选为主攻部队,而他本人则被任命为攻岛指挥官。
尽管解放军在解放海南岛时积累了一定的登陆作战经验,但海军和空军的严重不足仍然制约着战斗的胜利。鲍成在接到任务后,发现手中根本没有可用的军舰,只能临时征用民用船只进行登陆作战。
7月26日,鲍成率领六七百名战士向大担岛和二担岛发起进攻。然而,由于海上风浪过大,征用的平底船根本无法抵御汹涌的海浪,导致大量战士在登陆前就已牺牲。更糟糕的是,退潮时船只全部搁浅,战士们无法推动沉重的平底船返回深海,后续增援部队因此无法抵达战场。
此外,武器因海水浸泡而失效,部队战斗力大幅下降。尽管敌军仅有200余人,但凭借熟悉的地形和猛烈的火力,他们成功压制了鲍成的部队。最终,鲍成因重伤被俘,另有200多名战士因弹尽粮绝而落入敌手。
在台湾的战俘营中,作为攻岛最高指挥官,鲍成遭受了严刑拷打。敌人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情报,甚至逼迫他投降,以打击解放军的士气。然而,鲍成始终坚守信仰,宁死不屈。
1951年7月,鲍成被释放回国。尽管他满怀欣喜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但等待他的却是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政治审查。由于当时两岸关系紧张,台湾不断向大陆派遣间谍,因此党组织对所有归俘人员进行了极其严格的审查。
尽管鲍成从未背叛祖国,但由于他曾有伪军经历,再加上无法合理解释“为何台湾会释放他”这一问题,华东军区最终判定他“投敌”,并开除了他的军籍和党籍,强制他接受劳动改造。
三、迟来的正义:平反与荣誉的回归
尽管遭受不公,鲍成从未对党产生怨恨。他默默劳动,坚信终有一天,历史会还他清白。1969年,按照政策,他回到家乡江苏如皋县。
令人感动的是,家乡的乡亲们从未怀疑他的忠诚。新民公社书记薛云高紧握他的手,坚定地说:“鲍成同志,我们相信你绝不会背叛党和国家,你是如皋的骄傲!”鲍成热泪盈眶,坚定地回应:“谢谢你们的信任,我相信党一定会还我清白!”
1979年,随着关系的缓和,鲍成正式向党组织提交了复查申请。1984年6月6日,南京军区军事法庭重新审查金门战役归俘人员案件,最终认定当年的判决过重,撤销了对鲍成的指控,恢复了他的党籍。
晚年的鲍成终于迎来了公正的待遇,享受离休县处级干部待遇,国家不仅补发了他三十多年的工资,还给予他额外的补助。如皋县的领导们也对他关怀备至,时常探望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兵。
鲍成的一生充满坎坷,但他始终坚守信仰,最终等到了历史的公正裁决。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荣辱沉浮,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见证。
参考资料:
1. 《金门战役纪事本末》
2. 《回顾金门登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