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玄宗统治的前半期,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勤勉治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将大唐王朝推向了鼎盛时期。然而到了晚年,玄宗逐渐沉溺于享乐,将朝政大权交予杨国忠等奸佞之臣,导致朝纲废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抓住时机,于755年发动了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这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叛乱,成为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在叛乱期间,当唐玄宗号召各地军队勤王平叛时,河南睢阳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守城战役,被后世史学家公认为安史之乱中最为惨烈的战斗,史称\"睢阳之战\"。而领导这场守城战的将领,在弹尽粮绝之际竟下令以城中百姓为食,最终在坚守十个月后城破被俘,宁死不屈而壮烈牺牲。
这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可能对许多人来说并不熟悉,他就是唐代著名将领张巡。张巡祖籍河南南阳,生于公元708年,卒于757年。自幼聪慧过人的张巡酷爱读书,尤其擅长兵法韬略,写文章时常常一挥而就,从不需要草稿。成年后的张巡不仅学识渊博,更以高尚的品格著称,经常扶危济困、行侠仗义,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若不是安史之乱的爆发,这位才子本可以过着闲适的文人生活。然而历史的洪流将他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让这位文官不得不拿起武器,成为保卫大唐江山的重要将领。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讨伐奸臣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反唐。叛军势如破竹,很快攻陷东都洛阳,并继续南下直逼睢阳。时任睢阳守将的张巡虽为文官出身,却因精通兵法韬略,多次以少胜多,重创叛军。据史料记载,在睢阳保卫战初期,张巡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曾连续击退叛军数十次进攻,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然而终因寡不敌众,在坚守十个月后城池陷落,张巡也因拒不投降而惨遭杀害。
历史学家在评价睢阳之战时,无不为之动容。面对十余万来势汹汹的叛军,张巡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在长达十个月的围城期间,守军每天都要与叛军激战十余次,伤亡极其惨重。更可怕的是,随着叛军完成对睢阳城的重重包围,到757年7月时,城内粮草已全部耗尽。饥饿的守军先是啃食树皮、捕捉老鼠充饥,后来连这些\"食物\"也消耗殆尽。城中饿殍遍野,哀嚎之声不绝于耳,景象之惨烈令人不忍卒睹。
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本该驰援的唐军却因内部矛盾而裹足不前,迟迟不肯发兵救援。叛军首领尹子奇敏锐地察觉到唐军的内部分裂,更清楚睢阳城内已弹尽粮绝,于是加紧攻城力度。面对如此绝境,张巡做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决定——他先是将自己的爱妾杀死烹煮犒赏将士,将士们见状纷纷效仿,开始宰杀奴婢为食。但这终究只是权宜之计,十几天后饥饿再次威胁着守城将士。此时的张巡下达了一道空前绝后的命令:允许将士以城中百姓为食。据后世统计,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守城战中,共有三万余无辜百姓被守军活活吃掉。十个月后,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下,睢阳城最终陷落,张巡也被叛军俘虏。面对叛将尹子奇,张巡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只留下一句\"吾欲生啖逆贼,恨力不从心\"的豪言。当尹子奇命人撬开他的嘴巴时,发现他确实咬碎了自己的牙齿。考虑到张巡在军中的威望,叛军最终决定处死这位铁骨铮铮的将领,时年仅49岁。
纵观历史,对张巡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从守城的初衷来看,张巡确实是为了保护睢阳百姓免遭叛军屠戮。但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他下令以百姓为食的做法,不免有违人伦,显得过于极端。更令人唏嘘的是,城破之后,幸存的百姓仍然未能逃脱被叛军屠杀的命运。然而从战略全局来看,张巡在睢阳的顽强抵抗,不仅保护了江淮以南地区免受战火蹂躏,更为唐王朝平定叛乱的关键时期。正是由于张巡的殊死抵抗,唐肃宗才得以在灵武顺利继位,重新组织力量最终平定叛乱。也许正是这种舍小保大的战略意义,使得张巡虽有过失,却依然受到后世许多人的敬仰与尊重。这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至今仍引发人们对战争伦理与家国大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