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地名的形成主要源自皇家规制、经济活动、自然环境和历史典故四大脉络,在元明清都城建设与市井生活演变中逐步确立。但到了1949年后,北京经多次拆改、扩建,面貌大为改观,一些湖泊、河道、园林发生很多变化,但许多街道地名有的仍保持原来的名称,但名不副实。
比如北京的天桥,以前南城东南部地势低洼,沟渠纵横,当然少不了桥,那时的桥都很简陋。随着城市的发展,填沟、填湖造地,桥也就随之逐渐消失。北京以牌楼命名的有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全称应为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以前都是有牌楼的,比如东四、西四,在十字口各有四座三孔单层牌楼,都是在1957年道路扩建时拆除,但地名仍按习惯保留。
还有一些过去集中交易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地方发生了变化,地名却没有变,比如 如珠市口、灯市口、菜市口,磁器口、鲜鱼口、新街口,煤市街、粮店街、骡马市大街、羊市大街等。菜市口大都知道,自明清以来是朝廷处斩的地方,清朝末年变法维新失败的“戊戌六君子”就是在此被杀头。
北京有许多叫“门”的地方,比如德胜门、安定门,东面的东直门、朝阳门、建国门,西面的西直门、阜成门、复兴门,南面的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和平门(民国后才打通),外城的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安门、广渠门、东便门、西便门。但有的虽名为门,实际并没有门(如建国门、复兴门),仅是个城墙豁口,除德胜门箭楼、前门门楼和箭楼,其余各门及城墙在文革时全被拆除,但是地名未变;永定门则拆而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