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北京城,推翻明朝统治,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巅峰时刻。当时大顺政权控制着北方大片疆土,统一全国似乎已成定局。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一个月后,李自成就在决定性的山海关战役中惨败于吴三桂与清军联军之手。仓皇退回北京后不久,李自成便被迫撤离京城,其政权也随之迅速衰落。后世史家在分析李自成失败原因时,往往将其归咎于缺乏优秀的智囊团队,这一观点确实有其合理之处。李自成最倚重的两位谋士分别是丞相牛金星和军师宋献策,但二人的实际才能却令人质疑。
首先来看牛金星的背景。据《明季北略》记载:\"辛巳四月,河南府卢氏县贡生牛金星,向有罪当戍边,李岩荐其有计略,金星遂归自成。自成以女妻之,授以右相。\"这段记载显示,牛金星仅是个普通的贡生,且身负罪责被发配边疆。另有史料称其为天启七年举人,但无论如何,其学识和阅历都相当有限。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是通过李岩的举荐才得以进入李自成集团,并因成为李自成的女婿而获得丞相高位,这种靠裙带关系上位的经历,已经预示了其才能的不足。
另一位重要谋士宋献策的出身同样令人担忧。据同一史料记载:\"又荐术士宋献策。献策,河南永城人,善河洛数。。。一云浙人,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学。自成信之如神。\"宋献策本质上是个江湖术士,擅长占卜算命、奇门遁甲等玄学之术。这类人或许能靠故弄玄虚获得一时信任,但要论治国安邦、运筹帷幄,显然力有不逮。历史证明,这两位谋士在李自成政权中并未提出任何具有战略价值的建议,李自成的一系列决策也明显缺乏高人指点的痕迹。
随着局势恶化,二人的真实面目更加暴露无遗。1645年四月,当李自成政权濒临崩溃时,牛金星竟带着儿子牛佺投降清朝。其子被清廷任命为黄州知府,而牛金星本人则因名声太差未能获得官职,最终在儿子官署中郁郁而终。宋献策的表现同样不堪,被清军俘虏后立即变节投敌,甚至利用占卜之术取悦满洲贵族,其趋炎附势的嘴脸昭然若揭。
然而,李自成军中并非没有真正的人才,制将军李岩就是一位难得的将才。作为天启年间的举人,李岩不仅军事才能出众,更具卓越的战略眼光。当大顺军攻占北京后沉迷享乐时,唯有李岩保持清醒头脑,向李自成提出了四项极具远见的建议:
第一,建议工政府整修明朝宫殿,由礼政府择定吉日举行登基大典,以确立新朝正统地位;
第二,主张对明朝官员的追赃政策应区别对待:贪官严查抄家;抗拒者追赃后定罪;清官则自愿捐助,避免打击面过大;
第三,要求军队撤出京城驻扎城外,严明军纪,禁止扰民,以争取民心;
第四,建议以怀柔政策对待明朝残余势力,通过封赏将领、优待崇祯太子等方式分化瓦解抵抗力量。
这些建议每条都切中时弊,若被采纳,很可能避免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悲剧,使大顺政权稳固统治,让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可惜李自成仅以\"知道了\"三字敷衍了事,最终错失良机。更可悲的是,才华横溢的李岩后来竟遭牛金星谗言陷害而死。
由此可见,李自成的失败并非缺乏智囊支持,而是他既不能知人善任,又不能从谏如流。他重用的都是牛金星、宋献策之流的庸才,而对李岩这样的真才实学者却置之不理。这种用人不当、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注定了其政权只能是昙花一现。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政权的兴衰,领导者的识人用人之道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