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宋战争的爆发
南宋理宗在位时期,北方的金朝由金哀宗掌握大局。金哀宗试图纠正历来对外政策的紧张态度,提出与南宋讲和的设想,随后将重心转向对付蒙古势力。然而南宋朝廷并未接受这一建议,拒绝与金朝形成对外联合对付蒙古的方案。这种态度让后来不少历史爱好者产生误解:以为南宋是在“联金灭辽”的旧路上再走一遍。但笔者认为,南宋的立场在当时是明智的。
因为金朝在那一时期已经丧失了大部分战争资源,全面对抗蒙古几乎已无胜算,甚至亡国只是时间问题。与其继续与日渐式微的金朝纠缠,南宋倒不如与蒙古并肩作战,试图在夹击中获取部分战利品。金朝灭亡后,蒙古对南宋的威胁并未消失,南宋遂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于是,他们趁蒙古尚未形成完整防备之时,试图进攻洛阳等地,试图以快速行动在关河防线一侧构筑防御网络。此举标志着南宋与蒙古之间长期对峙的正式开启。当时蒙古的实际统治者是窝阔台汗(元太宗)。
2、南宋的优势
南宋的最大优势在于防守型的地理格局。西部的巴山蜀水地带自成天然屏障,即便蒙古的骁勇骑兵再强,进入山地作战也会遇到极大困难。东部与中部的防线则以长江及其支流为主干,构成以水道为主导的防御网。要突破这道防线,往往需要具备强大的水战能力,或在水陆两栖层面实现压制。
此外,南宋军民的抗蒙意志也是关键因素。以钓鱼城之战为例,蒙古的主力步兵和骑兵在此遭遇顽强抵抗。蒙哥汗(即元宪宗)曾调遣重兵围攻这座小城,兵力远超守城方数倍之多,然而经过长期苦战,钓鱼城最终未被攻破,付出了惨重伤亡后仍未陷落。这样的战例极大地提升了南宋对外战争中的士气与民众的抗蒙信念。
更重要的是,蜀地的凌霄城在南宋后期依然顽强抵抗元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城防线之一。尽管国力日渐下降,南宋在多条防线的联动下,仍然能够勉强抵御蒙古的持续进攻。这些防线的稳定与民间的抵抗意志共同构成了南宋在前期对蒙古长期压力的核心支撑。
不过,到了南宋后期,朝政的腐败与无能加剧,蒙古方面又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水战部队及其它现代化攻防手段。随着对水域的利用和兵力部署的改进,南宋先有的地理优势逐渐被削弱,防线的稳定性也随之下降,最终成为推向覆灭的趋势性因素之一。
3、蒙古方面的因素
当然,蒙古本身内部的政治与军事变局,也在不经意间帮助了南宋的延续。窝阔台汗去世后,蒙古朝廷进入由太后掌权的阶段,贵族之间为争权斗力,朝政的疲软与内耗耗尽了部分国力。此间,蒙古在蒙哥汗在位期间对西亚诸国发动大规模征服,虽然扩大了疆域,但也限制了对南宋的持续南征力度——主要是在地缘与资源分配上的权衡使得对南宋的集中力量有所拖延。
蒙哥汗去世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爆发内战,这场权力争斗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蒙古对南宋的南征。忽必烈逐步稳定了元朝的局势,到了他真正将精力集中于对南宋的对峙时,南宋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消耗与磨难,元朝的对外攻势也因此在初期阶段获得了更强的威慑力。忽必烈时代,元军还引入了来自西亚的攻城器械,并组建了水战部队,这些新因素在综合作用下逐步削弱了南宋“以守为主”的格局,使得原有的优势地位在军事对抗中逐渐转向不利。于是,尽管南宋在初期仍能勉强守住多处要塞,但随着元朝综合实力的提高、攻防手段的改进,南宋在后期更难维持对蒙古的长期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