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曾有一句话形象地揭示了人情冷暖:“穷人在街头即便表演十几把钢刀,也难以换来亲戚半点关怀;而有钱人就算深居山林,挥刀弄枪,也总能吸引来宾朋。”这句话尤其能映射乱世中的人心,动荡的环境让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如何生存,亲情与友情便成为难以兼顾的奢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身世与经历,便是最生动的注脚。
朱元璋生于元末乱世,出身寒微,父母早亡,兄弟姐妹多因战乱、瘟疫和饥荒离世。他十七岁便独自谋生,先是流浪乞讨,后在寺庙里剃度为僧,过着清苦的日子。尽管如此,他一向有骨气,从不曾依赖亲戚施舍。直到后来建立功业,登基称帝,他才派人返回故乡濠州寻找幸存的亲人。可是,几十年的离散早已让朱氏一族凋零殆尽,仅余大嫂王氏与子女、二姐夫李贞父子,以及伯父家遗下的寡妇田氏和女儿。其余亲眷,早已在乱世中化为枯骨。
原本朱家的子嗣并不算稀少。父亲朱五四和母亲陈氏育有四子二女,朱元璋是最小的孩子,原名朱重八。大姐婚后不久便与丈夫一同病亡,无后代留下;二姐嫁到盱眙县李贞家,生下儿子李文忠;大哥朱重四娶妻王氏,生下朱文正和一个女儿,但不久也因灾病去世。二哥朱重六和朱重八一样曾外出闯荡,但客死他乡,再无消息。三哥朱重七为上门女婿,也早早夭折。父母在大哥去世后,悲伤与饥饿交加,很快也撒手人寰。至于伯父一脉,也未能逃过厄运,四个儿子全部亡故,家中仅存田氏母女。
朱元璋后来参军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凭借敏锐的头脑和勇敢的作风,很快获得重用。他出身贫寒,但因少年读过书识文断字,又精于应对人情,颇得郭子兴赏识。为了将他牢牢笼络在自己阵营中,郭子兴决定以联姻的方式巩固关系,将郭夫人抚养的养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马姑娘天资聪慧,受尽悉心教养,既温婉贤淑,又有见识与气度。两人成婚后,感情笃厚,朱元璋一生都极为敬重皇后。
然而,朱元璋即便与郭子兴结下姻亲,登基之后也并未对郭家另眼相看。郭子兴的几个儿子先后因与朱元璋对立而惨遭不测,有的战死,有的甚至被朱元璋亲手处死。后来朱元璋虽为避免落下“不念旧恩”的骂名,仍对郭家女眷加以册封,但显然与他对待自己本家亲人的态度大不相同。
相比之下,他对二姐夫李贞与外甥李文忠却情感深厚。李贞为人低调谨慎,常常教育儿子要感恩知足。朱元璋登基后亲自封李贞为公爵,其去世时更是辍朝三日以示哀悼。李文忠则承袭爵位,统军出征,屡立战功,位列开国重臣之一。朱元璋不仅为其亲撰祭文,还追封其为王。
对大嫂王氏和她的子女,朱元璋同样给予厚遇。王氏获封南昌王妃,儿子朱文正曾执掌兵权,女儿则获封公主。伯父遗下的田氏母女,也因血脉之情被册封为王妃与公主。可以说,朱元璋虽出身寒门,但在权力巅峰时,仍竭力庇护并优待幸存的至亲。
由此可见,在乱世里,亲情往往被生存压倒,但朱元璋登基之后,仍未忘本。他将有限的亲人视作心中最柔软的寄托,尤其是对李贞与李文忠的深情厚谊,更让后人感叹,这位铁血皇帝也有极为重情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