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了手段与谋略。她的政治风格,可以用“杀伐果断、绝不拖泥带水”来形容。对待政敌,她不会心慈手软,凡是阻挡她的道路之人,都可能成为她权力斗争下的牺牲品。她善于利用离间之术,巧妙地削弱对手势力,同时又能善用谋臣的建议,将各种计策一一化为现实。武则天的行事风格,就像在下一盘精心布局的围棋,不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谋求全局的最终胜利。长孙无忌、上官仪这些一度显赫的重臣,最终都难逃她的布局。更高明的是,很多时候,举刀的并非她自己,而是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
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原本并不是顺理成章的储君。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处死,魏王李泰虽被考虑过,但也遭否决。唐太宗在选择继承人时煞费苦心,反复征询长孙无忌、上官仪的意见,才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然而,世事难料,他并未想到李治竟会与自己的妃嫔武则天产生情感纠葛。唐太宗年老体衰,对后宫已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年轻的李治正好趁机登场,自此改写了历史。
唐朝宫廷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皇帝去世后,后宫妃嫔要么在冷宫度尽余生,要么削发为尼,终老佛门。武则天选择了后者,去了感业寺。但唐高宗始终对她念念不忘。并非他缺女人,而是武则天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与才华,使他心心念念。若只是短暂的情感纠葛,历史或许不会留下武则天的名字。然而,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前往感业寺祭拜先帝时,再次见到了武则天,两人重燃旧情,开启了不一样的历史篇章。
唐高宗提出要将武则天重新迎入后宫,立刻遭到长孙无忌、上官仪等群臣的强烈反对。他们的理由充分:毕竟武则天曾是先帝的妃子,如今被儿子迎娶,实在不合礼法。然而,唐高宗执意而行,为了实现此事不惜与大臣达成妥协。此举虽然让武则天重新回到宫廷,但也埋下了与长孙无忌、上官仪决裂的伏笔。
一年后,武则天被封为昭仪。她深知,单靠皇帝的宠爱不足以稳固地位,必须培植亲信、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在智囊团的帮助下,她逐步将势力渗透到朝堂。四年后,她终于抓住机会,促使唐高宗提出废掉王皇后,改立她为后。尽管长孙无忌、上官仪坚决反对,认为此举毫无法理依据,甚至可能引发家族冲突,但武则天已暗中收买大批大臣,使得皇帝的意愿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永徽六年(655年),王皇后被废,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
在此后的岁月里,武则天暗中积蓄力量。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一个被迫自缢,一个被流放致死。上官仪虽意识到危险,却因年老气衰,已无法与她匹敌。最终,他在与唐高宗的合谋中反而送了性命,甚至连皇帝也逐渐被武则天架空,成为摆设。随着上官仪的死,朝堂上再无人敢反对她。自此,武则天逐步掌握朝政,甚至垂帘听政。
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武则天以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先让儿子登基过渡,不久便以借口废掉儿子,自己亲自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一生雄才大略,政治手腕之高明,使她不仅成就了个人传奇,也彻底改写了大唐的历史。
死后,武则天留下无字碑。碑上没有一个字,却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评判空间。历史如何评价她,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她是中华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最有魄力的一位女性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