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自成书以来一直深受读者喜爱,但其叙事角度明显存在“尊刘贬曹”的倾向。在这部作品里,曹操几乎被描绘成奸诈狡猾的化身,而曹操的属下司马懿也常常被刻画成一个小心谨慎、城府极深但唯唯诺诺的小人。然而,随着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的播出,观众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开始发生转变。比如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就通过细腻的剧情让人们重新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更加立体的司马懿。
司马懿一生的成就不可否认。他最终掌控了曹魏的朝政,成为通往西晋王朝建立的关键人物。然而,在他通往权力巅峰的漫长道路上,有三位重要人物可谓是他命运中难以绕过的对手,甚至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宿敌”。
其一是魏明帝曹叡。
曹叡绝非一个懦弱无能的君主,相反,他极其聪明机敏,深谙权术之道。虽然他并不是一个仁慈宽厚的皇帝,却极擅长利用权力手段来平衡群臣。对于司马懿,曹叡始终采取着“既用且防”的态度。他会依赖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但却始终不愿让其接近朝堂权力的核心。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司马懿始终被压制在一种既受重用又受戒备的状态中。直到曹真去世,魏国在军事上面临巨大压力,曹叡才不得已让司马懿坐镇长安主持军事。然而,曹叡直至临终时仍未真正放心,他安排辅政大臣时,任命的主要是宗室成员,试图将司马懿排除在核心之外。只是出于现实需要,他不得不妥协,承认司马家族的力量。曹叡的死,也等于让压在司马懿头上的那块巨石终于消失。
其二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世人常以“既生瑜,何生亮”来形容周瑜与诸葛亮的关系,但实际上,真正与诸葛亮势均力敌的对手当属司马懿。二人一生交锋数次,既是敌手,又彼此敬重,可以说是三国时代最高水准的智谋对决。诸葛亮六出祁山,其中三次与司马懿正面交手,场场堪称经典。第一次交锋,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补给困难,因此采取坚守消耗的策略,成功迫使诸葛亮撤军。第二次较量是在五丈原,两军僵持百余日,诸葛亮费尽心机挑衅,司马懿却始终坚守不战,结果诸葛亮劳累过度,病逝军中。第三次,诸葛亮死后,蜀军故布疑阵,司马懿顾虑“死诸葛犹能退生仲达”,最终选择退兵。这几次交锋不仅体现了二人的智慧博弈,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佳话。
其三是曹爽。
在曹叡去世后,曹爽与司马懿一同被任命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曹芳。然而,曹爽很快展露出独揽大权的野心。他排挤司马懿,把司马懿架空为无实权的太傅,并大肆任用亲信,朝政日益混乱。曹爽甚至派人暗中监视司马懿,试图彻底掌控局势。面对压制,司马懿选择隐忍,他装病闭门不出,故意表现出老态龙钟的样子,使曹爽彻底放松警惕。终于,在公元249年,曹爽与兄弟及亲信一同出城祭扫先帝陵墓时,司马懿突然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掌控局势。曹爽在恐惧中选择投降,幻想以退让换得余生安稳,但司马懿并未留情,将曹爽一族彻底清除,自此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氏之手。
综上,司马懿的一生充满了与强敌的博弈。从曹叡的权术压制,到诸葛亮的智谋争锋,再到曹爽的权力斗争,他在一次次斗争中不断壮大,最终成为三国末局的真正赢家。他的沉忍、城府与智慧,造就了后来西晋的根基,也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与军事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