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周天子原本想要压制郑国的扩张,亲自出兵讨伐,结果却在战场上遭遇惨败。郑庄公的部下祝聃在一次交锋中射出利箭,正中周桓王的肩膀。天子受伤,这不仅是肉体上的创伤,更是周王威严的巨大打击,昔日象征天下共主的权威瞬间荡然无存。从此以后,诸侯国纷纷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扩张势力,实际上却是在各自谋求霸权,天下秩序逐渐崩塌。
追溯到更早,周朝自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国后,由于疆域辽阔,中央难以直接掌控全境,因此采取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王族和功臣,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诸侯体系。按照制度,诸侯需定期朝见周天子,进贡赋税,并在天子号召时出兵抗敌。然而,在西周强盛时期,这种制度依靠周王室雄厚的军力和经济实力维系,诸侯尚能听命。但随着王室的逐渐衰落,原本森严的等级关系开始松动。
周昭王时期,他曾率军南征楚蛮,但因轻敌冒进,全军覆没,昭王本人也客死异地。这次惨败极大地削弱了西周的军事实力,虽然后来军队有所重建,但国力已大不如前。再加上周穆王一味好战,频繁发动远征,导致国库空虚,经济实力日益下滑,西周国势渐趋颓败。到周幽王时,西周更是风雨飘摇。幽王荒淫无道,甚至为博美人褒姒一笑而点燃烽火,最终在废立太子的纷争中引发内乱。申国勾结缯国与犬戎进攻镐京,幽王兵败身死,西周就此覆灭。
在诸侯的拥立下,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这一迁都虽保住了王室血脉,但实质上周天子的势力范围已缩至洛邑周边。平王甚至许诺秦国,凡是秦军从犬戎手中收复的西部土地,皆归秦国所有。由此,周室彻底失去了对关中腹地的掌控,王畿范围不断缩小,形同虚设。为了维系王权,平王依靠郑国之力,任郑武公为卿士。然而郑国在武公与庄公时期凭借此身份扩张势力,渐渐强盛。周王室试图收回权力,不料反而引发“周郑交质”,使天子与诸侯的地位几乎平等,王权威信再度受损。
及至周桓王时期,他因不满郑庄公的强势,联合陈、蔡、卫等国攻郑。然而诸侯军心不齐,被郑国各个击破。战斗中,郑军再一次射伤了周桓王的肩膀,庄公随即收兵,桓王仓皇逃归。这一事件彻底暴露了天子无力制衡诸侯的现实。此后,周天子虽偶尔被推出来调停纷争或主持仪式,但更多是充当大国的工具,甚至连鲁国这样的礼仪之邦也敢擅自弑君立新君,而不必请求天子册封。
进入春秋中后期,各大诸侯国不断崛起,齐桓公、晋文公等人相继称霸,号称“尊王攘夷”,实则是借周天子的名义来巩固自身霸权。周天子只得象征性地送上胙肉,承认对方为诸侯盟主。等到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七雄逐鹿,周天子甚至连象征性的权威也荡然无存,最终王室国土沦为弹丸之地,被强秦彻底吞并。至此,延续八百余年的周朝彻底走向历史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