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清朝最后的皇帝,在光绪病重之际,慈禧太后决定由摄政王载沣的长子来继承大统。光绪驾崩后,年幼的溥仪被立为皇帝,名义上仍掌有权力,实际权力却早已被虚位以待。1912年2月12日,随着政局的剧变,他被迫退位,这也标志着大清王朝正式走向终结。岁月流转,到了1922年,十六岁的婉容因其出众的容貌与气质被选入宫廷,成为清史上最后一位皇后。人们不禁疑问:溥仪已退位十多年,婉容的父亲荣源为何愿意让女儿嫁给这位昔日的皇帝?原因可归纳为三点:第一,荣源身为满洲正白旗之人,对大清廷一直怀着忠诚与敬畏;第二,尽管帝位已撤去,溥仪仍是皇室成员,身份与待遇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优越;第三,与溥仪结为连理,无疑能为荣源的仕途带来更高的前景与资源,因此被视为一条稳妥的政治与社会通道。
在普通百姓,尤其是汉人看来,帝制早该退位,大清也早已失去继续存在的理由。然而,清朝延续了两百多年,若要彻底铲除封建残余与皇权的观念并非易事。许多清朝的遗民和遗老并不愿看到满清的覆灭,尤其在满族社会中更是如此。虽然多数汉人把溥仪当作普通人看待,但在不少人眼里,遇见溥仪仍要行跪拜礼,因为在他们心中,皇权的威严与崇拜之情尚未消散。荣源作为满洲正白旗的一位老臣,自然也是这份忠诚与敬畏的象征之一。他对历史的坚守,既是对家族荣耀的延续,也是对前朝余韵的情感寄托。
尽管溥仪已经退位,未掌实权,但民国政府在对待皇室的态度上仍保持一定的礼遇。中华民国继续给予清朝皇室一系列优待,确保溥仪仍可保留皇帝的头衔,随侍的侍卫与仆役照旧留任,公爵的爵位也维持不变。按国际礼仪的原则,政府甚至每年向这座“小朝廷”拨付约四百万两的经费。换言之,溥仪的生活依旧如昔,御膳房仍在,日常饮食的豪华与排场从未减少。因此,对婉容而言,嫁给溥仪可谓是一个稳定而富裕的选择,使她的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中保持相对的安定,未曾遭遇前所未有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