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曹丕和刘备都先后称帝了,为何孙权等了八九年才称帝?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承了曹操的爵位,然后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登上帝位,国号“魏”。
221年,刘备听到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乃发丧制服,追谥汉献帝为孝愍皇帝,然后在群臣的劝谏下,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因给曹丕的定位是篡汉,曹丕是“汉贼”,刘备称帝的理由是以汉朝皇室后裔继承汉朝的大统,所以,打的旗号依然是“汉”。
八九年之后,到了229年,孙权见时机成熟,于是在建业(南京)称帝,国号“吴”。孙权追尊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尊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
《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黄龙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
至此,魏、蜀、吴三国正式鼎立,三国三个皇帝。
那么,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其一,孙权称帝为何等了那么久?要等到八九年后?他不自信吗?
其二,孙权称帝的理由是什么?曹丕是汉献帝禅让的,刘备是继承汉朝正统,那他孙权称帝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孙权之所以等了那么久才称帝,是因为他暂时缺一个合适的理由。
此外,孙权的实力还不够强大,羽翼未丰,如果称帝,万一魏、吴联合起来进攻,势必陷入危机。
更重要的是,经过夷陵之战,孙权也学会夹着尾巴做人了。
第二个问题,经过八九年的积累和巩固,孙权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他就决定称帝了。
当然,孙权称帝,礼法上缺少很多东西,他必须要给自己找个理由和依据,最好冠冕堂皇一点。
孙权的理由是,汉朝享国四百多年,气数已尽,逆臣曹丕夺位,其子曹叡继续作恶。
《三国志》注引《吴录》记载权告天文曰:“皇帝臣权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汉享国二十有四世,历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气数终,禄祚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夺神器,丕子叡继世作慝,淫名乱制。
这是第一层意思,还有第二层意思。
我孙权生于东南,是奉辞伐罪,全都是为了天下的老百姓。现在汉朝已经绝祀,皇帝之位已虚,祭祀无主,我孙权是顺应天命,登上皇帝之位的!
《三国志》注引《吴录》记载:权生于东南,遭值期运,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辞行罚,举足为民。群臣将相,州郡百城,执事之人,咸以为天意已去於汉,汉氏已绝祀於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徵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权畏天命,不敢不从,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惟尔有神飨之,左右有吴,永终天禄。”
看看孙权的理由,同样是认为曹丕是篡位夺了汉朝江山,他孙权是替天行道,顺应天意才当的皇帝,这个理由够冠冕堂皇了吧?
想当初,孙权向曹丕称臣,接受曹丕吴王的封号,他可没说曹丕是篡汉,曹丕是逆臣。
《三国志 文帝纪》记载: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丁巳,使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这个时候,孙权向曹丕俯首称臣,乖着呢!
孙权先向曹丕称臣,后又说曹丕是逆臣,两面三刀,见风使舵这嘴脸变化可真快啊,和之前的奉承恭顺转换自如!
不过,孙权这么做,就是为了他日后能登上帝位,而进行的韬光养晦。
要说孙权没骨气,也算是,配不上曹操所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孙权也算能屈能伸了,最终称帝成功。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下一篇:阅兵式上有“错字”?真相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