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彻底扭转了当时三国的局势。战后,荆州成为三方争夺的焦点,曹操、刘备、孙权各自占据一部分。两年之后,孙权将荆州最重要的南郡“借”给了刘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借荆州”。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孙权真的放弃了荆州的所有权。事实证明,他在215年便借机制造冲突,到了219年更是派兵偷袭荆州,并最终擒杀了关羽。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南郡已经让出,为何孙权仍执意要重新夺取整个荆州呢?
一、权宜之计
赤壁之战后,周瑜乘胜追击,击败曹仁,拿下了南郡,算是给东吴建立了一块坚实的屏障。与此同时,刘备则趁势南下,占据了武陵、零陵、桂阳、长沙四郡,在荆南地区站稳脚跟。此时刘备前往江东,希望向孙权借南郡,但遭到周瑜坚决反对。周瑜心中有自己的谋划,他计划继续西进,占据益州,联合张鲁,并结交马超,以建立一个稳固的后方。等蜀地平定之后,再回师襄阳,与曹操一决雌雄,从而争夺中原霸权。
然而,周瑜在准备出兵时不幸病逝于巴丘,鲁肃继任。此时的东吴局势并不轻松,他们与曹操的战线从襄阳到广陵,绵延数千里。虽然赤壁之战取得胜利,但东吴的国力并不足以长期抗衡曹操,军事压力非常沉重。此外,虽然东吴暂时占据了南郡,但当地人才大多投奔了刘备阵营,形成“得其地而不得其人”的尴尬局面。为了缓解矛盾与压力,孙权采纳鲁肃建议,暂时将南郡交给刘备,以便稳固东吴在江东的局势。这一“借荆州”的决定,本质上是迫于现实的权宜之计。
二、根本战略
虽然南郡被借出,但这却与东吴的根本战略存在冲突。早在孙策执政时期,张纮就曾提出“全据长江”的战略思想,认为只有完全控制长江流域,才能进而北伐,图谋天下。孙策遇害后,孙权继位,鲁肃前来辅佐,也延续了这一战略。他建议孙权先剿灭黄祖,随后进攻刘表,逐步控制长江沿线地区,最终据长江而有之,再谋更大的天下霸业。
从战略规划来看,无论是孙策、鲁肃还是周瑜,都将“全据长江”视为东吴立国的根本目标。赤壁之后,周瑜所制定的西进计划,其实也是在围绕这个战略展开。换句话说,即使南郡一度交给刘备,那也只是暂时权衡的结果,并不意味着东吴会永久放弃荆州。对孙权而言,荆州既是东吴安身立命的防线,也是未来统一天下的必争之地。
三、唯一选择
随着时间推移,刘备集团的势力愈发壮大。他不仅占领了益州,还夺取了汉中和上庸,实力明显增强。反观孙权,虽然多次北伐合肥,但始终无法突破曹魏防线,特别是逍遥津之战后,他意识到即使占领徐州,也很难长期守住,正如吕蒙所言:“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
因此,吕蒙提出新的思路:“不如取羽,全据长江。”既然北上无望,那么唯一的扩张方向就是夺取刘备控制下的荆州。经过湘水之盟,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范围缩小,仅剩南郡、武陵、零陵三郡,但这些地区依然极其重要。诸葛亮曾提出“跨有荆、益”的战略,而荆州正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刘备来说,荆州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桥头堡;而对于孙权而言,荆州则是实现“全据长江”的必经之路。正因如此,这块土地最终成为刘备与孙权之间矛盾激化的焦点。
综上所述,孙权之所以在“借出”南郡之后仍执意收回荆州,并非反复无常,而是出于现实与战略的必然选择。最初的“借荆州”只是迫于曹操压力的权宜之举;而从长远看,“全据长江”始终是东吴的根本战略;在北伐受阻的背景下,夺取荆州成为孙权唯一的扩张方向。这也是为什么最终会发生关羽败走麦城、荆州易手的历史结局。
参考文献:
1.《三国志》
2.《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