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南洋 丹心映滇西
迪丽瓦拉
2025-10-03 08:33:54
0

日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外媒主题采访活动在昆明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等州市举办。来自马来西亚4家媒体的记者深入滇西抗战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进行深度探访,在南侨机工的热血故事与抗战老兵的峥嵘岁月里,真切触摸那段跨越国界的烽火记忆,感知反法西斯战争中凝聚的跨国情谊与爱国精神。

南侨机工赤心救国

南侨机工,是抗日战争时期镌刻在滇缅公路上的特殊印记。他们是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南洋地区回国的华侨机工,在祖国危难之际,毅然投身滇缅公路运输,用方向盘和扳手筑起抗战“生命线”。

在德宏州博物馆展柜前,锈迹斑斑的筑路铁具与黑白照片里穿梭山间的卡车,无声诉说着这段热血历史。在现场,南侨机工谢川周之子谢志伟的讲述,让一位华侨青年的抗战故事清晰起来。

14岁那年,来自海南省万宁市的少年谢川周随兄长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太平埠谋生,先在伯父的咖啡茶室打杂,后入汽车修理厂当学徒。扳手的声响、方向盘的弧度,成了他青春里最熟悉的节奏。那时的他没料到,这门手艺日后会成为抗战的“利器”。

1939年的南洋,抗日呼声激荡。“父亲在报纸上看到日本人在中国烧杀抢掠的消息,整夜睡不着。”谢志伟记得父亲的话:“中国要是亡了,我们在国外就是任人欺负的亡国奴,这绝不能发生!”恰逢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招募,急需会开车、懂修车的人支援滇缅公路,17岁的谢川周立刻报名。因年龄被拒后,他换了个招募点虚报为18岁,才得以加入。

从马来西亚乘船至越南,再辗转到昆明集训,谢川周被分配到西南运输处,驶上了滇缅公路。“从畹町到保山段全是土路,最险最难。”谢志伟比划着山路的崎岖,“下雨就成泥坑,车子要么打滑,要么陷进去。”但机工们总有办法。谢川周在车厢备两块厚木板,路坏了就垫木板铺路,这个“土办法”后来在车队推广,成了滇缅路上的“通行诀窍”。

危险远不止泥泞。一次运输中,谢川周染上疟疾,全身打摆子,被送进医院。医生让他住院一个月,他一听就着急了:“车上的物资等着送啊!”第二天病情稍缓,他便偷偷溜出医院,带病将物资准时送达。

在谢川周的记忆里,海南籍机工格外团结:“老乡们见面不用多言,一个眼神就知道要互相搭把手。”他们在悬崖边推车、暴雨中修车、空袭后抢运物资,用无畏在崇山峻岭间打通运输通道。

1942年,谢川周被辗转调往缅甸仰光、八莫等地,后又随中国远征军赴印度,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才沿中印公路回到昆明。

硝烟散尽后,谢川周选择在芒市定居,最终长眠于城郊的小山上。而他的故事,成了谢志伟心中最珍贵的遗产。“小时候总缠着父亲讲滇缅公路的事,那些惊险和热血,早就刻在我心里了。”如今75岁的谢志伟,是这段历史的“传声筒”。家庭聚会时,他会给晚辈们讲父亲瞒着家人毅然回国抗战的场景,描述滇缅公路上的惊险与艰辛;社区活动中,他主动分享南侨机工的故事,传承南侨机工的爱国精神;历史学者来调研,他毫无保留地拿出父亲的老照片、老物件,一遍遍复述细节,只为让那段历史不被世人遗忘。

谢川周的经历,让马来西亚《华侨日报》记者黄芊郡深受触动。她刚听完“现代花木兰”李月美女扮男装穿越封锁线的故事,此刻又添一分震撼。“此行让我深入了解了滇西抗战的壮烈,这对年轻一代意义深远。”她表示将用图文呈现这段历史,让马来西亚民众感知和平的珍贵。

在南侨机工英雄墙上,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记者陆世敏看到了一位和她同样来自马来西亚霹雳州和丰的机工,倍感亲切。“这段岁月不只是中国的记忆,更是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的共同记忆。作为媒体,我们始终与马来华人社群保持联系,持续报道南侨机工的英雄事迹。但此次亲临现场探访、对话机工后代,带来的触动尤为深刻——那些无名英雄背后藏着的点滴细节与赤诚初心,更值得我们不遗余力地挖掘与传播。”

老兵精神薪火相传

芒市一栋民居的天井里,满墙绿植郁郁葱葱。96岁的抗战老兵冯为民坐在轮椅上,精神矍铄。他掏出手机展示自己28岁的老照片:身着军装的青年英气勃勃。

1929年,冯为民出生在山西省高平市的贫苦农家,原名冯晚瓜,是家中九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1942年山西大旱,12岁的他跟着三哥逃荒,一路靠乞讨活命。1944年7月在山西省安泽县遇到八路军,“战士端来一碗热面,那是我饿了太久第一次吃饱饭。”因身形瘦小,他被部队收留,扛起铁锹成了八路军的一员。

从1944年到1948年,冯为民跟着部队保卫延安、打淮海战役、渡长江……一件挂满勋章的旧军装被珍藏至今。“能活下来太幸运了,共产党给了我新生,我得好好报效祖国。”老人轻抚勋章,眼里闪着光。1958年,冯为民被调任至云南省潞西县(今云南省芒市)遮相农场,投身建设,先后任指导员、副场长。1968年,他改名“为民”,提醒自己为人民服务。

如今,冯为民在芒市安享晚年。他总爱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讲战友牺牲,讲胜利不易。“如今日子好过了,但年轻人别忘了那段峥嵘岁月,要把抗战精神传下去,好好为国家奋斗。”老人望着院内绿意,语气坚定。

同样的赤子情怀在黄埔英杰卢彩文的家中代代相传。其儿媳卢丽芳谈及公公的往事时,眼含热泪:“公公16岁考入黄埔军校,因表现优异入选情报班接受强化训练,此后投身收复腾冲等关键情报工作。烽火岁月的生死考验,让他将爱国情怀熔铸为毕生信念。他常说,爱国就要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担当,并始终叮嘱后代要重视文化传承、科技精进与人才培育,更要携手全世界热爱和平的力量守护安宁。”

一路倾听这些故事,《沙巴诗华日报》副采访主任沈健云的笔记本记满了细节。在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的书店里,她特意挑了几本记录这段历史的书籍。“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让宏大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我要回去好好研读,把它们讲给更多人听。”她说。

在滇西抗战纪念馆,黄芊郡深刻认识到,滇西抗战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关键篇章,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侨机工、中国远征军、美国飞虎队等群体的英雄足迹,诠释着跨越国界的无畏与勇敢。“我计划通过图文报道推介云南抗战相关的纪念馆,让马来西亚读者了解这片土地的深厚历史。在马中互免签证便利政策下,希望有更多同根同源的马来西亚华人回祖籍国寻根问祖。”

在腾冲,马来西亚《中国报》记者蔡景丽还被老少同乐的皮影戏场景深深触动。“这和当年的战火硝烟形成强烈对比,更让人体会到和平有多可贵。”她正计划以“滇缅生命线上的南洋华侨”为主题,用文字与影像记录这段跨国情谊,“这些共同记忆,正是马中深化文化、青年交流的最好纽带。”(记者 郭瑶 张敏)

(责编:徐前、朱红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日本前首相参加九三阅兵!其家族... 即便面临重重阻碍,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仍毅然来到北京,出席 93 大阅兵。这一举动,让人们再次看到日...
原创 霍... 千年战神霍去病:汉武盛世最耀眼的将星 在中国古代璀璨的军事史上,霍去病堪称千年难遇的军事奇才,其战...
原创 庞... 《三国演义》中的\"卧龙\"与\"凤雏\":命运迥异的两位奇才 但凡熟读《三国演义》的读者,必然对...
原创 日... 历史是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其间的因果联系往往难以简单厘清。1965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埃尔佩诺维茨提...
原创 三... 三国谋士郭嘉:曹操最器重的旷世奇才 在三国时期,曹魏的主公曹操素以严苛著称,对待身边之人极少给予...
原创 区... 历史长河中的军事较量:赵国与汉朝对匈奴的不同战果探析 当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在北方战场上大败匈奴,...
藏品中的抗战记忆:一位农民收藏... 中新网运城9月4日电 题:藏品中的抗战记忆:一位农民收藏家的家国情怀 作者 陆祁国 杨建义 卫世新 ...
汉景帝削藩在几个月内就平了七国...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大汉王朝无疑是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当我们追溯这个伟大王朝的兴盛之路时,不得不...
原创 他... 蜀汉最后的守护者:姜维的悲壮人生 每当人们提起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位\"鞠躬...
追寻革命星火 书写自强答卷(铭... 甘肃,一片红色土地。 抗战时期,抗日救亡运动在这里蓬勃开展。一名名抗日将士、进步青年前赴后继,一批批...
邯郸成语故事丨亲当矢石 亲当矢石 邯 郸 1 典源 唐·李百药《北齐书·文宣帝纪》:每临行阵,亲当矢石,锋刃交接,唯恐前敌之...
赤壁之战后,刘备为何能势如破竹... 赤壁之战:三分天下的关键转折与刘备的荆州战略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赤壁之战无疑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
晚潮|无法忘却的故事 潮新闻客户端 周勇 在老家抗日的历史记忆中,有一个叫张齐林的凤凰英雄,其事迹值得讴歌! 张齐林,凤...
原创 同... 论司马懿与诸葛亮政治抉择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司马懿与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
收了500个义子的凌烟阁功臣张...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追随他一同打天下的多位功臣,便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
韩信、萧何、张良谁对刘邦更重要... 如果非要在三杰中选一个的话,我认为是张良! 当然也不能否认萧何、韩信的作用,不过若是没有张良,刘邦建...
孙膑是伟大军事家,他的布阵理论... 孙膑:古代军事奇才的传奇人生与不朽兵法 孙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军事家之一,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原创 刘... 权力博弈下的汉初风云:刘邦、吕雉与韩信的三角恩怨 在中国历史长卷中,那些成就霸业的非凡人物往往具备...
雪域归心: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 西藏,这片横亘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广袤土地,面积达 120 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位列中国各省区第二。...
原创 看... 权力的阴影与情感的荒漠:清宫秘史中的皇太极、孝庄与多尔衮 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中,帝王们总是被镀上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