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正值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际,屯驻于荆州新野的刘备慕名前往拜访隐士司马徽。二人在草庐中促膝长谈,纵论天下大势。司马徽抚须叹道:\"当今之世,那些只会死读经书的腐儒和见识短浅的庸人,如何能洞察天下兴衰之道?唯有能明辨时势、通晓治乱之机的智者,方可称为当世俊杰。\"刘备闻言精神一振,连忙追问当世俊杰为谁。司马徽沉吟片刻,郑重其事地答道:\"襄阳诸葛亮,道号卧龙;庞统庞士元,人称凤雏。此二人皆有不世之才。\"
这便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一千古名言的由来。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司马徽明明同时推荐了两位大才,为何刘备后来只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却未去寻访庞统?经过考证,其中缘由主要有二:
其一,庞统当时已出仕为官。据《三国志·庞统传》记载,公元209年周瑜病逝时,时任周瑜主簿的庞统曾亲赴东吴送葬。东吴士人久闻庞统\"月旦评\"的盛名,待其返程之际,陆绩、顾劭、全琮等江东名士齐聚昌门相送。庞统心知其意,便逐一品评道:\"陆君如驽马,虽非千里之驹,却有疾行之能;顾君似驽牛,能负重致远。\"又对全琮说:\"子乐善好施,慕名求贤,颇似汝南樊子昭,虽智略稍逊,亦是一时俊彦。\"陆绩、顾劭闻言笑道:\"待天下太平之日,愿与先生共论四海英才。\"自此,庞统与江东士族结下深厚情谊。后来刘备曾私下询问庞统:\"卿昔为周瑜功曹,闻孤昔至吴时,公瑾曾密谏孙权相留,可有此事?各为其主,但说无妨。\"庞统坦然应答:\"确有其事。\"由此可知,赤壁之战后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已在其麾下担任主簿要职。因此可以推断,早在刘备三顾茅庐的207年,庞统可能已在刘表集团任职,后随南郡归属转入周瑜幕府。直至209年刘备领荆州牧,庞统方转投刘备帐下。
其二,刘备更看重诸葛亮背后的政治资源。刘备之所以不惜纡尊降贵三顾茅庐,除却司马徽、徐庶等人的举荐外,更深层的考量在于诸葛亮显赫的家族背景。切莫以为诸葛亮只是南阳一介布衣,实则他与荆州士族集团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名士庞德公、司马徽视诸葛亮如子侄,其二姐嫁入庞家,岳父黄承彦亦是荆州名流。更关键的是,当时刘备依附的荆州牧刘表,与诸葛亮有着姻亲关系——襄阳蔡氏之女分别嫁给黄承彦和刘表(即蔡夫人),蔡瑁既是刘表妻弟又是荆州重将。按此推算,诸葛亮之妻黄氏要称刘表为姨父,唤蔡瑁作舅父。可以说,诸葛亮与荆州统治核心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刘备这个外来者而言,若能延揽诸葛亮,就等于打通了与荆州士族交往的关节,这对立足未稳的刘备集团而言至关重要。
正因如此,诸葛亮是刘备以最高礼遇请出的军师,而庞统则是后来主动来投。二人虽并称\"卧龙凤雏\",但在刘备心中的分量已有差别。可惜天妒英才,庞统在入蜀途中早逝于落凤坡,否则以其经天纬地之才,必能在蜀汉政权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近代史学泰斗吕思勉先生所著《三国史话》,素有\"史实版《三国演义》\"之美誉。该书以严谨的考据,纠正了演义中诸多讹误,其关于\"卧龙凤雏\"的解析尤为鞭辟入里,为我们还原了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