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以建设北疆文化为总抓手,坚守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与守护,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化德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拥有距今84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磨盘、陶罐等珍贵文物,有力印证了其历史与华夏文明同根同源的深厚渊源。
截至目前,化德县的文物保护单位层级丰富、数量可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金界壕,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大地,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变幻;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包括裕民遗址、四麻沟遗址、大西沟石刻,它们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湾子城址、大庙庙址、德善城址3处,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历史记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以及未定级文物遗址109处,共同构成了化德县独特的历史文化宝库,为后人探寻先辈足迹提供了丰富线索。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三纳入”
化德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坚决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精神,将文物保护工作置于党政工作的重要位置。成立了以分管县领导为组长,文化、公安、住建、国土、财政等多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打破部门壁垒,实现高效统筹协调。
在工作推进中,切实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明确职责;纳入财政预算,提供资金保障;纳入体制改革,完善工作机制。同时,构建县、乡(镇)、村三级文物管理责任体系,层层签订《文物保护工作目标责任书》,形成“党政领导、文化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良好格局,为文物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广泛宣传推广,提升保护意识
为筑牢文物保护的群众基础,化德县充分利用各类重要节点,广泛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活动。每年借助“文化遗产日”“文物保护宣传周”“5.18国际文博日”以及送科普、文化下乡等活动平台,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向群众普及《文物保护法》相关知识
同时,化德县还积极开展破坏文物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用真实案例让群众深刻认识到破坏文物的严重后果,切实增强群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为文物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文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细化保护措施,完善防范体系
针对不同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化德县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的保护措施,逐步健全完善文物保护防范体系。
对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界壕,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完善记录档案,确保档案信息完整准确;明确保护范围,划定金界壕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置保护标志,共设置标志牌8块、保护界桩1200根;建立巡查机制,聘任8名长城义务巡查员,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日常巡查记录和档案记录制度;实施抢险工程,完成杨家地段金界壕抢险加固工程1处,有效提升文物抗风险能力。
对于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完善记录档案,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置标志牌3块、说明牌1块,提升保护水平。针对裕民遗址这一重要文物点,投入资金20余万元,实施围封加固、防洪排涝抢险工程,树立保护标志牌及宣传栏,抵御自然破坏,强化保护和宣传力度。
对于3处市级、3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建立记录档案,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实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的全覆盖,为文物穿上坚实的“保护铠甲”。
聚焦馆藏安全,加强文物管理
化德县现有馆藏文物438件,为确保馆藏文物安全,从硬件设施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在硬件设施上,为文物仓库安装报警器、防盗门窗,配备灭火器,构建全方位安全防范体系,有效防范盗窃、火灾等安全事故。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仓库保管制度、文物出入库制度和每月2次的自查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文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馆藏文物不流失、不毁坏,让珍贵文物在安全的环境中“安睡”。
深入开展普查,摸清文物家底
按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求,化德县迅速行动,成立化德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普查工作。普查工作人员不畏艰辛,深入偏远农村地区,对全县范围内的文物资源进行全面排查。重点对全县63.5公里长城遗址的保存状况、周边环境等情况进行详细勘察,对152处已登记文物遗址的分布情况、文化内涵等信息作更详细了解和准确统计。
在普查过程中,积极发掘新的文物资源,共新发现8处文物遗址,并对这些新发现的遗址进行细致普查和登记,全面掌握其历史背景、文化特征等信息。通过此次文物普查,基本摸清全县文物分布及概况,为后续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让文物“家底”一目了然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化德县在文物保护和文物普查工作中,正以坚定的决心、有力的措施,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
下一步,化德县将继续秉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开创文物保护工作新局面,让古老的文物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北疆文化贡献力量。(马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