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日本提出将琉球一分为二,先岛群岛归还给清朝,李鸿章:大清不要
光绪六年十月十八日,一位瘦削的青年人缓步走到北京总理衙门前。
这个青年人叫做林世功,来自琉球国,彼时琉球国已经沦陷,他千里跋涉到京城是为母国求取援兵。
他站在总理衙门门前,双手递上几份信纸,里面是已经写好的请愿书和两首绝命诗,托人将这些书信递交进衙门。
林世功站在门前望着送信人的背影,拔出随身的佩剑,挥剑自刎于总理衙门门口。
他的鲜血铺满了门前的石阶,这位来自琉球的青年人,在千里之外的异乡殉国而死。
可惜的是,他的死并不能挽救可怜的故国……
一、日本人的野心
琉球国一直是清政府的属国,按照清政府的律例按时向清政府纳贡。
然而,这场争端也是起源于一场琉球内部但朝贡。
1871年,琉球国的一艘贡船因为台风漂流到台湾省的东南部,出于求生的本能,琉球众人选择登岸。
不幸的是,众人在岸上遇到了高士佛社的原住民,作为非常排斥外来人的种族,他们对琉球幸存者们进行了残忍的屠杀。
最终,只有12人被赶来的清政府官员救下,由福州当局负责,转送回了琉球国。
这场原本是一场清政府与附属国的一场内部争端,但是,一旁虎视眈眈的日本却察觉到这是个机会。
很快,获悉此事的日本政府,借助该事件公开宣称“琉球民为日本国属民”,并在1874年直接出兵台湾,问罪造成血案的台湾原住民。
日本政府此举,单方面切断了琉球国与清政府的联系,通过野蛮的武力将琉球事务划为了日本内政。
这赤裸裸的入侵行径引发了各方的震怒,其中也包括被直接损害利益的清政府。
日军入侵的消息传到紫禁城,朝堂震怒,清政府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并迅速委派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布防。
中日双方的舰船在海上云集,以台湾为界,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二、外交调停
中日双方海上对峙的消息不胫而走,得知消息的英国政府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出手调停。
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承担了调停者的责任,他积极在清政府与日本政府间奔走斡旋,期望可以通过规避战争的手段制止这场战争。
很快,中日两国的谈判代表端坐在谈判桌的两边,开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谈判桌上,日本政府坚决要求清政府在条约上写明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承认自己是过错方并且支付赔款。
此举遭到了恭亲王奕訢的强烈反对,一旦在条约上注明日本此举是“义举”,等于变相承认琉球是日本领土。
琉球国自古就是中国的附属国,朝贡体系延续多年,此举不亚于直接否定了清政府与琉球的属国关系。
中日双方的代表在谈判桌上争斗许久,仍然无法得出一个有效的方案,作为第三方的英国公使威妥玛决定出面。
英国政府之所以愿意调停,是因为中国是英国非常看中的贸易市场,并不是英国政府愿意承担国际责任。
在双方僵持的情况下,威妥玛向清政府施压,要求清政府接受日本措辞换取日军部队撤离台湾。
清政府的官员们咬紧了牙关。
清政府的主力部队正在新疆境内作战,当局并不愿意让中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最终,已经势弱的清政府,万分屈辱地接受了日本政府的无理条件,这也让清政府彻底失去了对琉球的控制权。
《北京专条》签订后不久,日本政府利用条约内承认的“保民义举”作为借口,强行废除琉球国的国体,宣布建立县制,彻底地吞并了琉球国土。
琉球国王派出密使前往中国境内,向清政府哭求救援,期望这个昔日的宗主国可以救自己于危难。
此时的清政府仍然倍受西北边疆领土问题制约,日本政府看准这一情况,提出了“分岛改约”方案。
日本政府提议,将琉球群岛最南端的几座岛屿归还给清政府,但是要求清政府用“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作为交换。
作为清政府谈判代表的李鸿章面对这一条件,陷入了沉思,是选择保住部分琉球领土,还是选择保护国内的商业贸易呢?
其实,日本提出的归还的岛屿并没有很高的价值,岛上土地贫瘠,物产稀少,根本不值得用商业特权进行交换。
李鸿章意识到了日本方面的狼子野心,他经过多番思考、权衡利弊,代表清政府拒绝了日本方面提出的条件,没有做出用实利换虚名的错误决定。
参考文献:
1.《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2.《李鸿章全集》
3.《清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