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东岸的立陶宛,这个面积不足6.5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如今却被贴上“欧洲淫窟”的标签,街头巷尾的色情产业与人口贩卖新闻,成了国际社会对它的刻板印象。可回溯历史,立陶宛曾是东欧最辉煌的帝国之一,版图一度覆盖东欧平原的大片土地。从荣耀到沉沦,这个国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14世纪的立陶宛大公国,是当时欧洲不可小觑的力量。在维陶塔斯大帝统治时期,其疆域北抵波罗的海,南达黑海,东接莫斯科公国,与波兰组成的联合王国更是成为抵御蒙古铁骑的中流砥柱。那时的立陶宛,不仅军事强盛,还孕育了独特的文化,维尔纽斯老城区至今保留着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见证着昔日的荣光。
转折始于18世纪末,立陶宛先后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从此陷入长达两个世纪的外族统治。一战后短暂独立,又在二战中被苏联吞并,成为其加盟共和国之一。长期的外来统治,让立陶宛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民族文化也险些断层。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立陶宛才再次获得独立,可此时的它,早已不复当年的帝国气象。
独立后的立陶宛,急于融入西方体系,盲目推行“休克疗法”:全面私有化、放开市场管制、急剧削减政府开支。短期内,物价飞涨,大量国企倒闭,失业率飙升至20%以上。为了快速提振经济,政府对新兴产业几乎不加监管,这为色情业与灰色产业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地理因素也成了立陶宛堕落的推手。它位于欧盟与俄罗斯的缓冲区,加入欧盟后,与西欧国家的边境全面开放,却缺乏有效的边控措施。跨国犯罪集团趁机将这里变成“中转站”,从东欧贫困地区诱骗来的女性,经立陶宛被贩卖至西欧国家,而色情产业则成了犯罪集团洗钱的重要手段。
更致命的是社会价值观的崩塌。苏联时期的集体主义观念被抛弃,而新的社会伦理尚未建立,拜金主义迅速蔓延。许多年轻人在失业与贫困的压力下,将色情行业视为“快速致富”的捷径。政府虽有立法禁止色情交易,却因腐败与执法不力,导致法律形同虚设,甚至有警察与犯罪集团勾结,为色情场所提供保护。
欧盟的“援助”反而加剧了立陶宛的困境。为符合欧盟的经济指标,立陶宛被迫削减社会福利,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欧盟的自由市场政策,让立陶宛的本土产业被西欧资本挤压,年轻人只能涌入服务业,其中不少人被迫从事色情行业。据欧盟统计局数据,立陶宛的色情产业年产值高达10亿欧元,占GDP的2%,这一比例在欧洲各国中名列前茅。
曾经的文化名城维尔纽斯,如今成了色情业的重灾区。老城区的狭窄街巷里,色情俱乐部与妓院鳞次栉比,霓虹灯牌在中世纪建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刺眼。当地居民抱怨,夜晚的街道充斥着醉醺醺的游客与拉客的皮条客,昔日的文化气息早已荡然无存。
立陶宛的沉沦,也是整个东欧转型困境的缩影。从帝国荣光到“欧洲淫窟”,这个国家的经历警示着:盲目照搬外来模式而忽视本土实际,缺乏对社会伦理的重建,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如今,立陶宛政府虽试图整顿色情产业,却因积重难返,收效甚微。或许只有重新找回民族认同,建立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这个曾经辉煌的国家,才能走出泥潭,重拾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