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因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釉(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
定窑覆烧工艺:覆烧是宋代瓷器的装烧方法之一,是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因此称为覆烧,是河北曲阳定窑首先创造成的。这种烧法对北方及江南地区青白瓷窑有很大影响。在使用覆烧法以前,定窑使用匣钵,即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改用覆烧方法后,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取代普通匣钵,每一垫圈的高度只占普通匣钵高度的五分之一,因此用同样的窑炉,耗用同样的燃料,烧一次窑比用普通匣钵产量为高,这就是覆烧方法为什么得到普遍推广的主要原因。
宋 定窑刻莲纹大盌
宋 定窑印花纹碟
宋 定窑鹿形枕
宋 定窑鹿形枕底
宋 定窑双鱼纹盘
泪痕
宋 定窑白磁高足杯
定窑的特征: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
北宋 定窑划花八棱大盌
注: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盌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宋代瓷器,代表了定窑白瓷烧造的巅峰水平。此盌呈八瓣花式,器形丰腴端庄,弧壁深腹,宽口内倾,下腹斜收,棱角含蓄,整体线条流畅优美。胎质细腻洁白,通体施牙白色釉,釉面莹润柔亮,积釉处呈现如“泪痕”般的蜡泪痕现象,为定窑典型特征。盌内壁以划花工艺装饰,中心刻划盛开的牡丹,刀法利落写意,辅以篦划筋脉,生动传神;内壁八瓣分别刻划折枝莲纹,纹样各异,简洁清雅。平底规整,修胎自然留痕,似“一钩新月挂苍空。口沿无釉,即所谓“芒口”,后镶铜扣,为定窑覆烧工艺所致。此盌原为著名收藏家克拉克夫妇旧藏,后归日本古董商坂本五郎珍藏逾四十年。2014年4月8日,于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以1.468亿港元(约1.18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定窑瓷器拍卖世界纪录。同类器传世稀少,私人藏品中尤为罕见,堪称北宋定窑划花器的代表之作。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
注:出土地点有辽宁省赤峰、建平、法库、北京、河北及长沙地区。河北定县出土较多,仅定县两座塔基就出——"官"字款瓷器达17件之多而多数又出于5号塔基之中。此外,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品中也有带"官"字款盘、碗、罐7件;流散到国外的有皮囊壶、碗和盘等数件。除"官"字外还有刻"新官"二字的,4件出土于上述地区同时期墓葬之中,2件流散到国外。
定窑官字款白釉婴戏图芭蕉纹大笠式碗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
宋 定窑印花福禄寿碗
北宋末期金代,定窑白瓷精美成熟的刻印花,更使定窑当之无愧进入宋五大名窑之列,此时白瓷胎质有所下降,粗瓷比例越来越多。
五代时定窑白瓷胎质坚致细白,器壁较薄,造型轻巧秀致,多施满釉且釉色灵动光润,薄而匀净,附着力极强,敲击金属声余韵悠长,极少数施薄层化妆土而成佳品,少数有“官”、“新官”铭文,精细瓷比例很大,多为富裕阶层使用,为定窑烧造历史的第一个高峰。
进入北宋,丰富的器型尤以净瓶、枕类及大量精美立件产品彰显定窑的辉煌,此时更注重了对器物的装饰。纹饰大多精良,疏密有序、线条清晰、有力,此时精细瓷占有很大比例。
宋 定窑刻花凤首壶
因其稀有性与独特性,窑瓷器的收藏与鉴赏价值极高。收藏者需具备较为系统的瓷器知识、丰富的鉴别经验,并理解其中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鉴赏时,应综合考察造型的规整性、胎质的细腻度、釉色的统一与沉稳,以及器底的款识、足迹与痕迹等细节,以辨别真伪与年代。对于收藏者而言,了解窑的历史背景与宫廷文化内涵,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这类古瓷的审美与价值。与此同时,存放与维护也需讲究环境条件:保持干燥、避光、恒温、远离震动与化学腐蚀,以延长器物的光泽与气质,使之在岁月中仍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与历史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