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历史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被塑造成一个近乎神机妙算的传奇人物。这位深谙权谋之道的谋士,在雍正帝从夺嫡到登基的整个过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运筹帷幄,屡出奇谋,堪称雍正能够最终登上皇位的关键推手。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雍正成功登基后,这位功勋卓著的谋士却选择离开权力中心,转而投奔雍正的心腹大臣李卫。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当时权倾朝野的年羹尧势力更为显赫,为何邬思道偏偏选择了相对低调的李卫?
要理解邬思道的选择,首先需要探究他离开雍正的真实原因。在剧中,邬思道被塑造成一个智谋超群的人物,其谋略之深远甚至超越了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和刘伯温。在雍正与其他皇子明争暗斗的夺嫡过程中,邬思道屡次为雍正化解危机,立下汗马功劳。正因如此,包括年羹尧、李卫在内的朝中重臣都对他恭敬有加,就连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十三阿哥胤祥也对他礼遇三分。然而,当雍正正式登基后,这位功勋谋士却选择了急流勇退。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邬思道深知自己掌握了太多皇室机密。历史上,新君即位后清除知情人的例子比比皆是,雍正登基后也确实处置了不少参与夺嫡的心腹。邬思道的离开,实际上是一种自保之举。但他并未选择彻底消失,而是投靠了雍正的心腹李卫,这种选择实际上是在向雍正表明:自己仍在皇帝的掌控范围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邬思道其实有一个更为显赫的选择对象——年羹尧。此时的年羹尧已官拜抚远大将军,手握二十余万精锐之师,权势熏天。然而邬思道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当时仅任陕西布政使的李卫。这一选择充分展现了邬思道的政治智慧。他清楚地认识到年羹尧虽然位高权重,但其性格狂妄自大、嗜杀成性,且参与过多机密要事。以邬思道的政治敏锐度,他预见到年羹尧迟早会招致雍正的猜忌和清算。投靠这样一位注定要倒台的重臣,不仅无法获得实质性的好处,反而可能引火烧身。历史的发展印证了邬思道的判断,年羹尧倒台后确实牵连了一大批人。此外,邬思道与年羹尧之间本就存在嫌隙。早在邬思道初入雍亲王府时,年羹尧就对他心怀不满,只是碍于雍正的面子才不得不保持表面上的尊重。
相比之下,年轻的李卫则是一个更为稳妥的选择。李卫初入王府时年仅十余岁,在邬思道地位日益提升的过程中,李卫始终对他保持着恭敬的态度。事实上,李卫能够外放为官,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邬思道的举荐。在邬思道看来,李卫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政治新星,至少能确保自己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李卫作为雍正的心腹重臣,投靠他就等于向雍正表明自己并未真正脱离掌控。在李卫从陕西布政使升任江苏巡抚期间,邬思道曾短暂投奔河南巡抚田文镜。田文镜虽为清官,但性格刻薄严苛,虽受雍正重用,却未能认识到邬思道的价值,仅愿以普通师爷的待遇相待。
面对田文镜的轻视,邬思道深感无用武之地,遂决定离开河南重返李卫处。值得一提的是,在离开田文镜前,邬思道还曾前往西北战场,为年羹尧提供战略建议,帮助其准确定位青海蒙古骑兵的方位。回到李卫身边后,正值李卫为推行\"摊丁入亩\"新政而焦头烂额之际,邬思道再次发挥其智囊作用,为李卫排忧解难。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离开雍正后,邬思道虽有机会与雍正再次会面,却总是刻意回避。作为深知雍正阴暗面的核心谋士,邬思道似乎始终对这位昔日的君主心存忌惮。在电视剧的结局中,邬思道神秘消失,再无音讯,这个未解的谜团为这个传奇人物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