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这段历史,充满了权谋与纷争,让人忍不住反复琢磨。今天咱就来唠唠魏延死后,杨仪为啥被废,马岱又为啥神秘消失,还有魏延在朝中到底有没有靠山这些事儿。
先说说魏延这人,他可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能力那是没得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拿下汉中后,没把镇守汉中这关键任务交给大家都看好的张飞,而是给了魏延。魏延也不含糊,当着众人的面立下豪言,说要是曹操举全国之兵来犯,他能抵挡;要是来个偏将带十万人,他就给吞了。这一番话,让刘备很是满意,群臣也都对他另眼相看。后来,魏延镇守蜀汉北大门,多次参与北伐,立下赫赫战功。
可诸葛亮去世后,情况就大变样了。诸葛亮在弥留之际,和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秘密商议撤军,却没让魏延参与。魏延本就是坚定的北伐派,得知这消息后,自然不肯退兵,还要求继续北伐。杨仪呢,和魏延一直不对付,这下抓住机会,说魏延谋反,还派马岱去追剿。马岱这人,一直活在堂兄马超的光环下,好不容易有了表现机会,自然不会放过。他率轻骑偷袭,趁魏延不备,将其斩首。
按说马岱立了大功,应该得到嘉奖,可奇怪的是,从那以后,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史书中再没了他的消息。我琢磨着,这事儿和杨仪脱不了干系。杨仪虽说借马岱之手除掉了魏延,可他自己也没落得好下场。诸葛亮生前,就觉得杨仪心胸狭窄,没把他列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选了蒋琬。杨仪心里那叫一个不平衡,到处发牢骚,甚至对费祎说,要是当初丞相死的时候,他举兵投靠曹魏,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落魄。费祎哪敢隐瞒,赶紧把这话告诉了刘禅,这下杨仪可惨了,被刘禅贬为庶人,流放汉嘉郡。杨仪还不知收敛,一路上多次上书申诉,言辞还特别激烈。朝廷哪能容他这样,派人把他逮捕下狱,杨仪最后绝望自杀。杨仪倒台了,马岱作为他的 “打手”,自然也没了靠山,再加上杀了魏延,说不定还得罪了不少人,被边缘化也就不奇怪了,很可能就此隐姓埋名,过完了平淡的一生。
再说说杨仪为啥被废。除了前面说的他心胸狭窄,得罪了诸葛亮,还有就是他太自不量力了。他以为除掉魏延,自己就能顺理成章地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可他忘了,在朝中,人脉和威望同样重要。蒋琬一直勤勤恳恳,在后方把后勤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在朝中上下都有不错的口碑。相比之下,杨仪平时就和大家处不好关系,得罪了不少人。就算没有他那些牢骚话,刘禅也不太可能把大权交给他。他被废,只能说是自己作的。
那魏延在朝中有没有靠山呢?我觉得,刘备肯定算一个。刘备对魏延那是相当赏识,从破格提拔他为汉中太守就能看出来。刘备死后,魏延虽说在军中威望挺高,但在朝中,其实没什么真正的靠山。诸葛亮虽说器重他的能力,可也一直头疼他和杨仪的矛盾,而且诸葛亮做事谨慎,和魏延激进的北伐策略不太合拍。所以,魏延在朝中其实挺孤立的,这也是他最后悲剧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国的事儿啊,就是这么错综复杂,每个人的命运都交织在一起。杨仪、马岱、魏延,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叹,也让人看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大家对这段历史有啥不一样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一起探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