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猇亭之围与白帝城救主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东征孙吴。然而在猇亭一带,蜀军遭遇陆逊火攻,全军溃败,刘备在关兴、张苞的拼死护卫下,仓皇向白帝城撤退。东吴大军紧追不舍,将刘备残部团团围困。关兴、张苞虽奋力突围,却被乱箭射伤,无力再战。就在刘备仰天长叹\"朕死于此矣\"之际,天色渐明,忽见前方吴军阵脚大乱——朱然所部士卒竟纷纷坠涧逃窜,原来是一支精锐骑兵如狂风般杀入敌阵。待看清帅旗上\"常山赵子龙\"四字时,刘备不禁热泪盈眶。
原来赵云驻守江州时,见东南方向火光冲天,当即率军驰援。发现主公被困后,这位白发老将单枪匹马冲入万军之中。陆逊听闻赵云名号,急令撤军,而悍将朱然不信邪上前阻拦,却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吴军见状更是魂飞魄散,竟有士卒跳崖逃生。这已是赵云第二次救刘备于必死之境——当年穰山之战,他独战张郃、高览二将的场景犹在眼前。更不必说汉水救黄忠、雒城援张飞的赫赫战功。当赵云护送刘备进入白帝城后,又返身杀回战场,连深陷重围的吴班也被其救出。陆逊望着溃不成军的部队,终于明白:面对这位浑身是胆的常胜将军,及时退兵才是上策。
二、江上神箭退追兵
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为促成孙刘联盟,只身赴东吴施展雄辩之才。当周瑜见识到孔明\"借东风\"的惊世之能后,顿生杀心,急派丁奉、徐盛追杀返程的诸葛亮。岂料孔明早有准备,登上了赵云接应的快船。徐盛率战船穷追不舍,赵云屹立船尾,挽弓如满月,一箭射断徐盛船帆缆绳。望着瞬间瘫痪的旗舰,东吴水军这才想起长坂坡的传说,只得悻悻而归。那支洞穿帆索的狼牙箭,不仅射落了吴军的嚣张气焰,更在长江波涛间刻下了\"常山赵子龙\"的威名。
三、虎穴护主完姻缘
建安十四年,孙权以嫁妹\"之计诱刘备入吴。诸葛亮将贴身护卫的重任交给赵云,在赴宴当日,正是赵云按剑立于刘备身后,吓得埋伏的刀斧手不敢妄动。当刘备沉溺温柔乡时,又是赵云闯入园中高喊\"荆州危急\",惊醒主公连夜逃离。面对徐盛、丁奉的三千追兵,赵云横枪立马的气势配合孙夫人的呵斥,竟让吴将主动让道。后续赶来的陈武、潘璋等人,见到月光下寒光凛冽的龙胆亮银枪,亦只能目送车队远去。直到周瑜亲率大军追至江边,赵云仍从容断后,与接应部队形成犄角之势,终保刘备安然返荆。
四、孤身护吊镇江东
周瑜病逝后,东吴将领皆欲杀诸葛亮泄愤。赵云执剑护卫军师渡江吊唁,其凛然之姿令鲁肃都暗自赞叹。当孔明在灵前声泪俱下诵读祭文时,吕蒙等将领的佩刀虽已出鞘三寸,却因赵云鹰隼般的目光而迟迟不敢动作。这场惊心动魄的吊唁,最终以吴将集体垂泪的戏剧性场面收场。后人评价此事时,庞统那句\"明欺东吴无人\"的讥讽,恰成为赵云以一人之力震慑江东的最佳注脚。
五、荆州风云背后的鄙视链
纵观三国纷争,东吴对蜀汉的暗算可谓层出不穷。从关羽单刀赴会时\"江东鼠辈\"的蔑称,到赵云猇亭救主时吴军望风而逃的丑态,折射出两个政权截然不同的气质。当孙权提出联姻时,关羽\"虎女不嫁犬子\"的回应,与其说是傲慢,不如说是对背信弃义者的彻底失望。而赵云对东吴的鄙夷,更体现在每次交锋时毫不留情的雷霆手段——在他眼中,这些惯用阴谋的对手,根本不配得到武者应有的尊重。
(本文基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至八十五回关键情节重构,部分细节参照《三国志·蜀书》裴松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