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举兵起义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威望,除了他个人的领导才能外,更得益于他少年时期那群患难与共的伙伴们的鼎力相助。这些后来名震天下的开国将领,如徐达、汤和等人,实际上都是与朱元璋同村长大的发小。在这些人中,朱元璋的出身最为贫寒——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却连一寸薄田都没有,甚至当父母和兄长相继饿死后,连安葬亲人的土地都无力置办,其家徒四壁的窘境令人心酸。 与朱元璋相比,徐达的家境稍显宽裕。虽然史料对徐达的早年生活记载不多,仅以农家子弟,躬耕为生一笔带过,但从一个关键事实可以看出差异:在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那场席卷中原的大饥荒中,徐达全家得以幸存,而朱元璋家却在短短一月内接连失去三位亲人。这场饥荒如同照妖镜,将两个家庭的生存状况照得清清楚楚。
值得注意的是,从朱元璋离家乞讨为僧,到至正十三年(1353年)投奔郭子兴起义军的近十年间,徐达始终坚守在故乡。在那个饿殍遍野的年代,村民不是死于饥馑就是流亡他乡,徐达却能安然度日,这充分说明其家庭尚能维持基本温饱。在封建时代,农民但凡有一线生机都不会铤而走险,那么徐达为何甘愿追随一贫如洗的朱元璋造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个人情谊。 首先,徐达的抉择源于对元朝暴政的深恶痛绝。当时蒙古贵族通过高利贷盘剥百姓的恶行尤其令他愤慨。在元朝的统治体系下,土地高度集中在权贵手中,农民租种土地不仅要缴纳沉重的地租,还要像农奴般为地主无偿劳作。更可恨的是,权贵们垄断金融,以信用贷款之名行高利贷之实。许多农民借贷购买牲畜企图改善生计,却因牲畜误入贵族领地被没收,或因饥荒被迫宰杀充饥,最终陷入驴打滚的债务陷阱。当无力偿还时,妻女被抵债、家破人亡的悲剧屡见不鲜。这些触目惊心的现实,在年轻的徐达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火种。其次,深厚的发小情谊也是重要因素。至正十三年,奉郭子兴之命回乡募兵的朱元璋面临严峻考验:故乡早已十室九空,青壮年非死即逃。正当朱元璋担心无功而返会遭军法处置时,家境尚可的徐达第一个站出来响应。这个举动产生了示范效应,最终帮助朱元璋成功招募三十余名新兵。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朱元璋虽仍一贫如洗,但已在军旅生涯中展现出过人胆识和谋略——他作战勇猛,又因早年出家经历略通文墨,这些特质都让徐达看到了希望。 历史证明,徐达的这次抉择彻底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随着朱元璋势力的扩张,徐达也逐步成长为明初最杰出的军事统帅,最终在明朝建立后获封魏国公,成为开国功臣之首。这段传奇经历,既展现了乱世中个人抉择的重要性,也印证了得道多助的历史规律。两位布衣出身的英雄,用他们的故事书写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