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们要讲述的,是明英宗朱祁镇众多子女中鲜为人知的崇德公主。这位皇室贵女在史册中的记载寥寥无几,仿佛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以致于我们难以勾勒出她完整的人生轨迹。正因如此,我们的目光转向那些与她命运交织的重要人物,而首当其冲的,便是那位在明朝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杨善。 杨善与崇德公主的渊源,要从一段政治联姻说起。据《明史》记载,崇德公主下嫁给了杨伟,而杨善正是杨伟的祖父。这位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的重臣,不仅成功从瓦剌迎回被俘的明英宗,更在随后的夺门之变中助其重登帝位。可以说,正是杨善立下的不世之功,才为孙子杨伟赢得了尚公主的殊荣。若无祖父的政治资本,杨伟的资质恐怕难以攀附皇室姻亲。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深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杨善的生平事迹。
史书对杨善的记载颇为生动,称其伟风仪,音吐洪亮,工进止,描绘出一位仪表堂堂、谈吐不凡的能臣形象。他深谙处世之道,辩才无碍,这些特质在营救明英宗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杨善在靖难之役中崭露头角,凭借战功获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从此平步青云。待到明英宗即位时,他已官至礼部左侍郎,同时执掌鸿胪寺要职,成为朝廷重臣。 正统十四年那场改变明朝命运的土木堡之变中,御驾亲征的明英宗不幸被瓦剌俘虏。为稳定朝局,群臣拥立郕王朱祁钰登基,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虽然新君已立,但弃旧主于不顾终究有违臣道,于是景泰帝朱祁钰派遣时任右都御史的杨善与工部侍郎赵荣等人出使瓦剌,名为探视,实则另有盘算。 耐人寻味的是,景泰帝内心并不希望兄长归来,因为这意味着他必须归还帝位。他派杨善出使,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然而杨善却怀揣着截然不同的使命,他变卖家产筹措赎金,誓要迎回故主。那么,这位能臣究竟是如何完成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的呢? 当杨善一行抵达瓦剌后,太师也先并未立即接见,而是派出手下智囊先行试探,意图给明使一个下马威。不料杨善舌灿莲花,将对方驳得哑口无言。也先闻讯大惊,决定亲自会会这位能言善辩的明臣。会面伊始,也先便咄咄逼人,质问明朝扣留瓦剌使节、损毁馈赠锦缎之事。杨善深谙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的道理,先是盛赞也先英明神武,继而将过错全部推给也先的部下。也先顺水推舟,承认杨善所言非虚。 见计策奏效,杨善乘胜追击,将也先塑造成受小人蒙蔽的明君,把两国交恶归咎于奸佞挑拨。被捧上道德高地的也先骑虎难下,只得承认双方存在误会,最终松口同意释放明英宗。实际上,瓦剌俘虏明英宗后并未获得预期利益,加之内部纷争不断,早已有意放人。杨善的巧言令色,不过是给了也先一个体面的台阶。 即便瓦剌已有放人之意,杨善的功劳仍不可磨灭。当也先部下提出索要谢礼时,杨善机智回应:若收礼金,世人将谓也先贪财;若拒收厚礼,则必赞其高义。他还承诺让史官记载也先的仁义之举,使其流芳百世。这番话让也先再无颜面索取财物,杨善遂不费一兵一卒,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便迎回英宗。消息传回京师,景泰帝虽怒不可遏,却不敢加罪于杨善,以免背负骂名。正如李贽后来评价的那般... 对杨善而言,为明英宗建功立业已足够,他本非纯良之辈,所作所为皆为谋取私利。因此在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中,他再次挺身而出。功成之后,英宗封他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兴济伯,赐予丰厚俸禄与世袭凭证。 然而荣华富贵转瞬即逝,天顺二年杨善便与世长辞,其子杨宗承袭爵位,但被降为金吾卫指挥使。至成化二年,杨善之孙杨伟迎娶明英宗之女崇德公主。考其生年,崇德公主当生于景泰三年,正是英宗被幽禁南宫期间,其生母为杨安妃。 此时的明朝对驸马已不再委以实权,杨伟亦不例外,仅负责祭祀等礼仪事务。明宪宗并未特别重用这位皇亲,足见杨伟能尚公主,全赖祖父余荫。而杨伟本人才能平庸,甚至常有懈怠之举。 崇德公主一生平淡无奇,杨伟亦无显赫功绩。若杨伟能习得祖父才干,或许能更上层楼。弘治二年,崇德公主薨逝,年仅三十七岁。杨伟则活到正德七年,以公主年龄推算,他至少享年六十有余,在当时已属高寿。 据《明实录》记载: 可知崇德公主与杨伟育有子嗣,其子杨玺官至锦衣卫副千户,虽非显宦,但因母亲身份尊贵,待遇仍优于常人。这段联姻,最终成为明朝政治联姻中一个平淡却耐人寻味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