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浴血滕县:一场改变命运的阻击战 1938年4月15日,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惨烈厮杀,国民党军第5战区在司令长官李宗仁的卓越指挥下,终于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辉煌胜利。这场战役共歼灭日军精锐两万余人,消息传来,举国上下为之振奋。在这场载入史册的战役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川军的英勇表现。这支长期被各方轻视的地方部队,在滕县(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与日军矶谷廉介第10师团展开殊死搏斗,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整整四天,为台儿庄主战场赢得了宝贵的布防时间。 王铭章将军与川军将士的壮烈牺牲 这场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阻击战,是由邓锡侯将军率领的第22集团军完成的。川军将士用生命捍卫了军人的荣誉,但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驻守滕县县城的3000余名守军,包括前敌总指挥、第41军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将军在内,全部壮烈殉国。在滕县外围阵地,川军伤亡更为惨重,超过5000名将士血洒疆场,其中第45军127师师长陈离将军身负重伤。这些来自巴蜀大地的热血男儿,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川军的坎坷抗战之路
令人唏嘘的是,这支在滕县战役中表现如此英勇的部队,此前却饱受冷遇。他们最初被调往第2战区作战,后又计划增援第1战区,却先后遭到第2战区司令阎锡山的驱逐和第1战区司令程潜的拒绝。最终,在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的斡旋下,才得以调往第5战区,由李宗仁将军收留。这段曲折的经历,折射出当时中央军与地方部队之间的深刻矛盾。 艰苦卓绝的千里行军 第22集团军的抗战之路可谓充满艰辛。这支长期驻守川西的部队本就装备简陋,在出川抗日的过程中更是饱受磨难。由于四川省主席刘湘控制着出川水路,加之连年战乱,部队无法获得像样的装备补给,只能使用本省兵工厂生产的劣质武器,弹药供给也难以为继。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邓锡侯率部出川时,蒋介石以战事紧急为由拒绝提供任何装备粮饷,只是不断催促部队开拔。 饥寒交迫的北上之路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第22集团军官兵只能穿着草鞋单衣踏上征程。他们沿着崎岖的川陕公路跋涉千里,途中全靠自行采购粮草维持生计。当部队终于抵达山西境内时,全军上下已是饥寒交迫,满心期盼能在富庶的山西获得补给。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此时日军已攻占太原,阎锡山的晋绥军节节败退,整个山西战场一片混乱。 雪上加霜的补给危机 初到山西的川军尚未站稳脚跟,就遭遇日军猛烈进攻,被迫随溃败的晋绥军后撤。在粮草断绝的绝境中,川军不得不借用晋绥军的仓库物资。这一举动激怒了山西王阎锡山,他立即致电军委会要求调走川军。消息很快传到第1战区司令程潜耳中,这位本就对地方部队心存芥蒂的将领自然更不愿接收川军。李宗仁的知遇之恩 就在川军走投无路之际,正在第5战区苦战待援的李宗仁伸出了援手。这位同样出身地方部队的将领深知川军的困境,当即表示:现在正是用兵之时,速调他们来徐州!第22集团军刚到徐州,李宗仁就慷慨支援500支新式步枪。随后更从战区仓库调拨大量子弹、迫击炮弹,在粮食供给上也给予特殊照顾。正是这份知遇之恩,让这支饱经磨难的部队重获新生,最终在滕县战场上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抗战史上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