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就是吃里扒外?你说石平,他当年可是国家花钱送出去的,结果现在转头就把国籍改了,还天天在外面说三道四,换谁看了心里不堵。
我查了下资料,他1983年考进北大历史系,后来又去读研究生。1991年拿到博士,按理说这一路走下来,国家给了多少资源、多少支持。可1991年他去了日本京都大学留学,最早还是拿着中国政府和日本文部省的奖学金。1999年,他干脆加入了日本国籍。从那之后,他在媒体上说的那些话,就基本没几句能让国人顺耳的了(信息来源:维基百科、新华网公开资料)。
我就在想,国家培养一个人不容易。北大博士,那是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去的地方。他得到的不只是学历,还有社会认同。可他转身成了什么?改了国籍,成了所谓“时事评论员靠着批评中国在日本媒体里刷存在感。
2012年他在东京电视台频频露面,2013年又开始写专栏,内容基本围着贬低中国打转。这不是我自己主观臆断,有日本媒体档案可查(信息来源:日本产经新闻资料库)。
最讽刺的是,我看到数据,日本外务省的统计显示,2010年到2020年间,日本长期居住的中国人数量从65万增加到80多万(数据来源:日本外务省2021年公布),很多人是在海外扎根后,依然和国内保持联系,做生意、文化交流、教育合作。人家是怎么做的?是两边都有贡献,有桥梁作用。石平倒好,他的选择完全是另一条路,成天想着如何在电视上“表现忠诚忠的是哪一方一目了然。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他2008年出版过一本书,名字就叫《中国为什么行不通》,销量在日本亚马逊当时还排到过前十(数据来源:日本亚马逊销售榜单存档)。你说这是不是很耐人寻味,他靠写这类书获得曝光,但写书的逻辑是什么?就是用批判原生国的方式取悦受众。说白了,靠卖“叛逆感”吃饭。可真要较真起来,这种模式能撑多久?就是个被消耗的角色。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还挺好奇他自己内心怎么想。你想,他在中国拿的学历,靠的是公共资源。到了日本,他用的标签又是“中国出身评论的时候反复强调“我作为前中国人”。这种身份叠加,本身就有很大的矛盾。难怪很多人说他是典型的“白眼狼”。我倒觉得,他不仅仅是背叛了国家,更是背叛了自己的学术起点。他当年研究中国历史,现在却拼命否定一切,这逻辑要多扭曲有多扭曲。
但问题是,他的声音确实在日本有市场。因为在日本舆论里,总有人希望听到那种带有内部视角的批评。石平就成了他们的一个“工具人”。
我看到一份调查,2020年日本NHK做的民调显示,有63%的受访者对中国印象“负面这个比例比2000年代初期高了快20个百分点(数据来源:NHK民调2020)。这种大环境下,石平自然混得开。可混得开,不代表就体面。
我脑子里老在打转的一个问题是,像他这种人,到底靠什么获得认同?是专业能力吗?不是。是学术成果吗?也不是。是他不断消费自己的出身。
可当你把“出身”卖光了呢?还能剩下什么?这点我是真的替他感到悲哀。你说在日本社会,他永远是“外来者再怎么换护照也改变不了。那他口中的“新身份究竟是支撑他,还是反过来绑架他?
我越想越觉得憋气。我们国家培养那么多留学生,有的回国推动科研,有的在海外做桥梁,甚至有的干脆把外国先进技术带回来。可石平这样的个例,总归刺眼。不是因为他混得好,而是因为他明明享受了资源,最后却选择用背叛来还债。这种反差才让人难受。
我想问一句,像这种连根都不要的人,他再怎么自我包装,真能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