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元帅:从山西农家走出的开国元勋
在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里,1901年11月8日,一个男孩呱呱坠地。这个孩子就是后来成为开国元帅的徐向前。他的父亲徐懋淮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读书人,虽然家境清贫,却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气节;母亲赵金銮是典型的贤惠农妇,用勤劳的双手操持着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这样淳朴的家风熏陶下,徐向前从小就养成了谦逊有礼、平等待人的品格,这种品质伴随了他的一生。 少年时期的徐向前曾有幸进入私塾读书,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家境每况愈下,他不得不辍学谋生。为了贴补家用,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先后做过杂货店的学徒、当过苦力,甚至还在寒冬腊月里走街串巷叫卖过豆腐。但生活的重担从未压垮他求知的渴望,每当夜深人静,他都会就着微弱的油灯,如饥似渴地阅读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正是这些书籍,在他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24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三年后,在革命最低潮的1927年,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将毕生奉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 徐向前在军事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1927年8月1日,当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时,徐向前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途中,他临危受命担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队长。同年12月,在广州起义的枪林弹雨中,他率领部队浴血奋战。起义失败后,部队整编为红四师,徐向前担任参谋长,带领部队转战海陆丰地区。在一次激烈的遭遇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他沉着指挥部队突围,最终成功抵达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4月,徐向前奉命率部挺进冀南。在行军途中,他带领部队昼伏夜出,巧妙地避开日伪军的围追堵截。到达冀南后,他亲自走村串户,向老乡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有一次,为了争取一个村子的支持,他连续三天住在老乡家的土炕上,与村民同吃同住。正是这种亲民作风,使冀南抗日根据地迅速壮大,成为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1979年,当越南不断挑衅我国边境时,已经78岁高龄的徐向前主动请缨。虽然名义上许世友担任东线总指挥,但实际上的战略决策多出自徐向前元帅。在前线指挥所里,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常常彻夜不眠,忍着多年的战伤疼痛,在地图前运筹帷幄。正是他的英明指挥,确保了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徐向前元帅用他传奇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山西农村的贫苦少年,到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始终保持着农家子弟的本色。直到晚年,他仍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经常对身边人说:我们打江山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帅,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个朴素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