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过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军事策略——子午谷奇谋。这个计划主张派遣一支精锐部队穿越险峻的子午道,出其不意地袭击曹魏腹地。然而这个看似大胆的计策最终被诸葛亮否决,在历史上引发了诸多讨论。有人认为诸葛亮用兵过于谨慎,错失良机;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是预见到了更深层的危机。
根据《三国志·蜀书》的记载,魏延的计划相当宏大:他准备亲率一万精兵穿越子午道,与诸葛亮的主力在潼关会师,合力击溃曹魏守军,进而夺取整个关中地区。然而这个计划存在致命缺陷——子午道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险峻山路,最窄处仅容单人通过。一旦进入这条狭长通道,军队将进退维谷,若遭遇伏击便如瓮中之鳖。历史上曹真就曾在此吃过大亏:他率军经子午道攻蜀时遭遇暴雨,栈道损毁,大军被困月余,粮草断绝,损失惨重。 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引用的《魏略》则提供了另一个版本:魏延建议从褒中出发,沿秦岭东进,经子午道北上,声称十日即可抵达长安。他认为守将夏侯楙必定闻风而逃,届时可轻易夺取长安粮仓,待诸葛亮主力从斜谷赶来会合,就能一举平定咸阳以西。这个版本的目标范围较《三国志》记载缩小了一半,但因《魏略》出自曹魏史官之手,其可信度自然不及蜀汉官方史书。 值得注意的是,魏延在献策时特意提到如韩信故事,这是借用了楚汉相争时的著名战例。当年刘邦被项羽分封到偏僻的汉中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由韩信率奇兵突袭关中,最终成就霸业。魏延显然想效仿韩信,但时移世易,两个时代的战争态势已大不相同。 楚汉之际天下大乱,项羽虽实力雄厚却不得民心,各地反抗不断。刘邦抓住时机,在田荣等人牵制项羽时突袭关中,获得秦地百姓拥戴。而三国鼎立格局已稳,曹魏统治根基牢固,关中百姓安居多年,对蜀汉军队未必欢迎。再者,刘邦部下多关中子弟,归乡心切;而蜀军多为巴蜀人士,远征北方难免水土不服。更重要的是,当时有田荣等势力牵制项羽,而蜀汉北伐时却孤立无援,东吴坐山观虎斗。 即便子午谷奇谋侥幸成功,以蜀汉的国力也难以长期固守新得领土。曹魏只需调集精锐反扑,疲惫的蜀军很可能全军覆没。这种冒险不仅可能加速蜀汉的灭亡,更会让百姓再陷战火。诸葛亮深谋远虑,他的否决并非保守,而是基于对时局的清醒认识——成功的奇袭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配合,而当时的蜀汉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历史证明,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贸然行险只会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