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14日至17日,在山东滕县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国民革命军第22集团军(川军)第41军第122师在师长王铭章的指挥下,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这场持续四天三夜的激战,最终以3000余名川军将士壮烈殉国、王铭章师长英勇牺牲的悲壮结局告终,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将军对川军的英勇表现给予高度评价: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中共元老董必武等人也专门为王铭章师长题写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这些评价充分彰显了川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 那么,川军为何能赢得如此崇高的赞誉?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 首先,李宗仁将军与川军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情谊。1937年9月,王铭章率领川军将士从德阳驻地出发,踏上抗日征程。这支原本4万人的部队在太原会战中损失过半,更因与晋绥军的冲突而陷入困境。当时军委会拒绝为这支杂牌军提供补给,导致川军不得不强开晋绥军军火库自取装备,此举激怒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在接连被第二、第一战区拒之门外后,川军士气跌至谷底。就在这危急时刻,李宗仁伸出援手,不仅接纳了这支疲惫之师,还为其补充了500多支步枪和大量弹药。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让川军将士铭感五内,誓死守卫滕县以报知遇之恩。 其次,从军事角度看,滕县保卫战本身就是一场奇迹。这座扼守徐州北大门的战略要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所。日军第10师团第33旅团以3000余人的精锐之师,配属重炮、坦克和航空兵支援,向滕县发起猛攻。而防守的22集团军虽名义上有2万人,但装备极为简陋,仅有土造步枪、手榴弹和少量机枪迫击炮。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川军将士硬是凭借顽强意志坚守三天,歼敌2000余人,为台儿庄守军赢得了宝贵的布防时间。 川军的战术运用也堪称经典。战前,他们主动出击,在两下店、兖州等地开展游击战,成功缴获日军重要情报。当日军主力压境时,王铭章临危受命,迅速调集2000精兵入城,依托10米高、5米厚的古城墙构筑防线。面对日军3000多发炮弹的狂轰滥炸,守军以手榴弹、大刀等近战武器顽强抵抗,多次击退日军进攻。特别是在东关阵地,川军将士创造了连续击退日军三波进攻并全歼突入敌军的辉煌战例。即便在南关失守、王铭章师长壮烈牺牲的最后时刻,残余守军仍坚持巷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这场惨烈的保卫战,3000川军将士用生命践行了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誓言。他们的牺牲并非徒劳,正是这宝贵的72小时,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胜局。正如李宗仁将军所言,川军用最简陋的武器完成了最艰巨的任务,在他们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这种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下一篇:古代春秋战国简史之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