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贯中创作的经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著名的情节:魏延在攻占长沙时杀死了太守韩玄,随后诸葛亮向刘备进言,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是个不忠不义之人,建议立即处死。所幸在关键时刻,刘备出面求情,魏延才得以保全性命。不过,在《三国志》等正史记载中,并没有诸葛亮要处死魏延的相关记录。然而,历史上有两位人物确实是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被刘备处死的,他们的故事同样引人深思。 首先来看刘封的悲剧人生。刘封(?-220年),原本是东汉末年长沙罗侯寇氏之子,后成为长沙郡刘姓人家(在《三国演义》中记为刘泌)的外甥。当时刘备投奔荆州刺史刘表暂居荆州,因膝下无子,便将刘封收为养子。公元211年,刘备率军入蜀,一年后与益州牧刘璋决裂。在这场军事行动中,刘封跟随诸葛亮等人沿长江逆流而上,为平定益州立下汗马功劳,战后被任命为副军中郎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封与孟达联手攻打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迫使太守申耽投降,因此晋升为副军将军。 然而,这位在蜀汉政权中崭露头角的将领,却因关羽的荆州之败而招致杀身之祸。公元219年,关羽北伐攻打樊城和襄阳(今湖北襄樊)时,刘封与孟达拒绝出兵支援。关羽兵败身亡后,刘备对刘封心生怨恨。加之刘封平日对孟达多有欺凌,最终导致孟达叛蜀降魏。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国征南将军夏侯尚率军来攻,申耽再次投降,刘封兵败逃回成都。面对败军之将,诸葛亮认为刘封性格刚烈难以驾驭,建议刘备借此机会除掉这个隐患。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刘备最终赐刘封自尽。临死前,刘封悔恨地叹息道:恨不用孟子度(孟达)之言。刘封死后,刘备悲痛不已,为其痛哭流涕。
另一位被处死的重要人物是彭羕。彭羕(生卒年不详),字永年,广汉郡广汉县(今属四川)人。东汉末年,彭羕最初在益州牧刘璋麾下担任书佐一职。后因遭人诬陷,被刘璋处以髡钳之刑(剃去头发胡须并戴上刑具),还被贬为奴隶。当刘备率军入蜀时,怀才不遇的彭羕决定改换门庭,前去拜见庞统。庞统与彭羕交谈后对其才华大为赞赏,法正也深知彭羕的才能,二人共同向刘备举荐。刘备多次派彭羕向诸将传达军令,他都完成得十分出色,逐渐获得刘备的信任和重用。公元214年,刘璋投降,刘备正式入主益州,随即任命彭羕为治中从事。 然而,获得重用的彭羕开始变得骄傲自满,目中无人。虽然表面上对他以礼相待,但诸葛亮内心十分厌恶彭羕,多次私下向刘备进言,称其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开始疏远彭羕,并通过观察其言行,最终将他贬为江阳太守。得知被外放的彭羕心怀不满,私下拜访马超时竟口出狂言:将军在外,我在内,天下不足定也。长期寄人篱下的马超听后大惊失色,待彭羕离开后立即将此事密报刘备。彭羕因此被捕下狱,最终难逃一死。 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悲剧结局,生动展现了蜀汉政权内部复杂的权力关系和人事纠葛。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其识人之明和处事之果断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刘备在用人方面的取舍,也反映出其作为政治家的权衡与决断。这些历史细节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三国时期人物关系的理解,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动荡年代权力斗争的残酷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