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读史记:秦朝刚统一时,到底干了哪些影响中国两千年的事
迪丽瓦拉
2025-10-04 13:33:45
0

翻开《史记·秦始皇本纪》,第一句就写“秦初并天下”。公元前221年,嬴政灭了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坐在咸阳宫里,给自己取了个新名号“皇帝”。但《史记》里真正让人惊叹的,不是他称“始皇帝”,是接下来的五年里,秦朝干的六件事——这些事看似平常,却把分裂了几百年的中国,拧成了一根绳,往后两千年的“中国”,基本盘就是这时候定的。

【01】

➮ 废分封,设郡县:把天下变成“一张网”

战国时,各国管地方靠“分封”:周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大夫,一层包一层,到最后周天子管不了诸侯,诸侯管不了大夫。秦始皇灭六国后,大臣王绾说:“不如还像周朝那样,把皇子封到各地当王,帮着管天下。”

李斯当场反对,在《史记》里他说:“周朝封了那么多同姓王,到后来互相攻杀,比仇人还狠。现在天下刚统一,要是再分封,迟早还得乱!”秦始皇拍板:“就用郡县制!”(《史记·秦始皇本纪》)

具体咋干的?把全国分成36个郡(后来加到40多个),郡下面设县,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全由皇帝任命,没皇帝的令,不能随便换。他们的工资由朝廷发,任务是收税、抓盗贼、管百姓,每年还得进京汇报工作,要是干不好,直接撤职查办。

这招太狠了。以前各国百姓只认“赵国”“楚国”,现在不管你生在哪,都是“秦朝人”,都归郡守、县令管。考古发现的“里耶秦简”里,有个叫“阳陵守”的郡守,给下属发的文书里写“事无大小,必报于上”,意思是再小的事都得让皇帝知道——天下真成了皇帝手里的“一张网”,每根线都攥在手里。

后来刘邦建立汉朝,想改回分封,结果几十年后就闹了“七国之乱”;到了元朝,搞“行省制”,其实还是郡县制的变种。直到今天,我们的“省、市、县”三级行政,根子还在秦朝这招上。

【02】

➮ 书同文:让全天下人能看懂同一句话

《史记·李斯列传》里有个细节:秦始皇巡游到泰山,想刻石碑记功,找了几个齐鲁的儒生写碑文,结果各人写的字差别太大,有的像画画,有的像符号,李斯看了直皱眉。

这不是夸张。战国时,同样一个“马”字,齐国写成“䮾”,楚国写成“䮿”,燕国写成“馸”,别说交流,认都认不出。秦始皇灭六国后,派李斯牵头,干了件事:“书同文”——全天下只用一种字。

李斯是书法家,他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废掉各国的异体字,编了本《仓颉篇》当课本,让各地的学官教老百姓写。考古发现的“睡虎地秦简”里,有个叫“喜”的小吏,写的家书全是小篆,笔画规整,和咸阳宫里的诏书一个样——可见这政策真落到了基层。

更绝的是“隶书”的出现。小篆笔画圆转,写起来慢,基层小吏为了抄公文快,把圆转的笔画改成方折,慢慢形成“隶书”。秦始皇不但没禁止,反而默许了——实用比好看重要。到了汉朝,隶书成了官方文字,我们现在写的楷书,就是从隶书变来的。

现在我们全中国用一套汉字,不管方言多不同,写出来都能看懂,这就是秦朝“书同文”的功劳。《史记》说这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看似简单,实则是把“文化认同”种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

【03】

➮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买卖不用再带“翻译”

《史记·平准书》里说,战国时“钱文各异”:赵国用“铲形币”,齐国用“刀形币”,楚国用“蚁鼻钱”(像蚂蚁爬在鼻子上),秦国用“圆形方孔钱”。你拿着赵国的铲形币去楚国买东西,店主得先掂量半天,还得算汇率,麻烦得要死。

秦朝统一后,李斯下了道命令:全天下只用“半两钱”——圆形,中间方孔,重半两(约8克)。《史记》里写“中一国之币为二等”,其实主要就是这一种。考古发现的秦半两,不管在陕西、河南还是广东出土,大小、重量几乎一样,可见管控多严。

度量衡更关键。战国时,一尺的长度:秦国23.1厘米,赵国22.5厘米,楚国22.7厘米;一升的容积:秦国202毫升,齐国205毫升,魏国225毫升。你在秦国买一尺布,到赵国可能就短一截;在魏国买一升米,到秦国就多一些。

秦始皇规定:1尺=23.1厘米,1升=202毫升,1斤=250克(16两为1斤,所以有“半斤八两”)。他还让人做了标准器,比如“商鞅方升”(秦朝沿用了商鞅制定的标准),刻上诏书“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发到各地,谁用错了就治罪。

现在我们买东西用公斤、厘米,全国一个标准,逛超市不用换算,这规矩就是秦朝定的。《史记》说这是“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简单一句话,背后是把“经济统一”变成了日常。

【04】

➮ 车同轨,修驰道:全国变成“一小时生活圈”的雏形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有个数据:“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意思是秦朝修的“驰道”,东边到北京,南边到江浙,水边海边都能到。

为啥要修驰道?战国时各国的车轨宽度不一样,秦国的车宽6尺,赵国的车宽5.5尺,车轨不合,路也修得乱七八糟,秦军打六国时,粮草车经常卡在别国的路上。秦始皇规定“车同轨”:所有车轮间距一律6尺(约1.38米),路也按这个标准修,驰道宽50步(约70米),中间是皇帝专用道,两边走百姓和车马。

最有名的驰道是“直道”,从咸阳到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全长1800里(约900公里),全用夯土砸实,下雨不泥泞。考古发现,直道的路基至今还在,宽30米,比现在的双向八车道还宽。司马迁走过直道,在《史记》里写“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路边每隔三丈种棵树,既挡太阳又做路标。

有了统一的车轨和驰道,从咸阳到最远的南海郡(今广东),以前走路要半年,现在骑马只要20天;粮食从关中运到长城,以前靠人背,现在用车拉,效率提了十倍。这不是简单的修路,是把全国变成了一个“整体”,军队能快速调动,政令能快速传达,这才叫“统一”。

【05】

➮ 烧书?坑儒?《史记》里的真相没那么简单

提到秦朝,很多人会想到“焚书坑儒”,但《史记》里的记载,比传说复杂得多。

“焚书”是李斯提的建议。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劝秦始皇“恢复分封”,李斯反驳说:“现在天下统一了,儒生还拿古代的事批评现在,百姓听了就会乱。”他建议:除了《秦记》(秦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的书,其他各国的史书、儒家经典,全烧了;敢私下讨论《诗》《书》的,杀头;敢借古代骂现在的,灭族(《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同意了,但没烧尽。咸阳宫里还藏着一套完整的;博士官(朝廷学者)也能保留;医药、农业的书全留下了——他怕的是“借古讽今”,不是毁灭文化。

“坑儒”则有点误会。《史记》说,秦始皇想求仙药,派方士侯生、卢生去找,结果这俩人跑了,还骂秦始皇“刚愎自用”。秦始皇大怒,“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让御史审问咸阳的方士和儒生,最后抓了460人,“皆坑之咸阳”——坑的主要是骗他的方士,不是纯儒生。

这两件事确实狠,但《史记》里也写了目的:“别黑白而定一尊”——统一思想。战国几百年,各国学说太多,儒家、道家、法家吵个不停,秦朝靠法家统一,怕别的学说动摇统治。只是手段太极端,反而激化了矛盾,这也是后来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06】

➮ 筑长城,击匈奴:把“外患”挡在门外

《史记·蒙恬列传》写:“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战国时,秦、赵、燕都修过长城防匈奴,但互不相连。秦始皇让蒙恬把这些长城连起来,从甘肃临洮到辽宁辽东,长达万里。修长城的民工主要是囚犯和六国降兵,《史记》说“死者甚众”,确实残酷,但效果立竿见影:匈奴被赶到阴山以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贾谊《过秦论》)。

同时,秦始皇还派兵平定南方的百越(今浙江、福建、广东一带),设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派50万军民去戍守,还修了“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运粮草。现在广西的灵渠还在,当年挖渠时,用“火烧水浇”的办法破岩石,技术相当先进。

这些事看似是“扩张”,其实是给中国画了个“基本盘”:北边到长城,南边到南海,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陇西,这个范围,后来的汉朝、唐朝基本都继承了,慢慢成了我们心中“中国”的疆域。

读《史记》看到的真相:秦朝的“狠”,藏着统一的“难”

《史记》里的秦朝,像个急脾气的工匠,拿着凿子锤子,把七零八碎的“零件”(六国)硬生生敲成一个“整体”(中国)。手段糙,甚至血腥,但效果实在:

①郡县制让“统一”有了制度保障;

②书同文让“认同”有了文化根基;

③货币、度量衡让“交流”没了障碍;

④驰道、长城让“安全”有了依靠。

后来刘邦推翻秦朝,骂秦始皇“暴虐”,但转头就沿用了郡县制、书同文、统一货币——因为他知道,这些是“中国”能存在的根本。

现在读《史记·秦始皇本纪》,那些“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车同轨,书同文”的记载,看似枯燥,其实每一句都在说:什么是“中国”?不是一块土地,是一群人用同一种文字、同一种规矩、同一种认同,过了两千年,还认彼此是“自己人”。

这大概就是读《史记》的意义:看到秦朝的“狠”,更看到它的“功”——那些当时让人痛苦的改变,恰恰成了后来我们“不散”的原因。

#从零开始读史记:秦朝初定做了啥#

你知道吗?从隋朝到清朝的1300多年里,中国一共只出了592位文状元。这个数字,比现在每年清华北大的录取人数还要少得多。更惊人的是,这些状元里,有的是71岁高龄才金榜题名,有的靠摔跤赢了状元,还有的用一篇2460字无涂改的文章震惊朝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天之骄子"背后的真实历史。

【01】

➮ 科举金字塔:从童生到状元的地狱级难度

科举考试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要过四关才能拿到状元。第一关是童试,每年在县里考,考上了才能叫"童生"。别小看这个称呼,明朝大才子唐伯虎考了三次才考上童生。第二关是乡试,每三年在省城考一次,考上就是举人。《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后发疯,就是因为这个考试太难了——全国录取率不到1%。第三关是会试,在京城礼部考,考上叫贡士,录取率也只有3%。最后一关是殿试,皇帝亲自出题,前十名要跪着答题,最终选出状元、榜眼、探花。

宋代嘉祐二年的科举堪称"史上最卷"。那一年,40万考生争夺388个进士名额,录取率不到0.1%。更绝的是,这一届进士里出了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等历史名人,被称为"千年第一榜"。而状元章衡,后来官至吏部侍郎,在《宋史》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2】

➮ 状元的"硬核"实力:2460字无涂改的逆天操作

状元可不是光靠运气。明代万历二十六年的状元赵秉忠,他的殿试考卷全文2460字,没有一处涂改,书法工整得像印刷体。这篇文章以"实心先立"为核心,论述治国之道,被故宫博物院列为一级文物。赵秉忠后来官至礼部尚书,主持修订《国史》,堪称文治武功双全。

唐代诗人贺知章也是状元出身。他36岁中状元后,历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交往密切。他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至今仍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经典。

【03】

➮ 科举奇闻:相扑、自荐与71岁高龄状元

科举史上从来不缺传奇。北宋开宝八年,考生王嗣宗和陈识同时交卷,试卷都很出色。宋太祖赵匡胤一锤定音:"你们俩摔跤,谁赢了谁当状元!"结果王嗣宗把陈识摔倒在地,成了史上唯一的"相扑状元"。王嗣宗后来官至枢密副使,在边防和水利上颇有建树。

唐代贞元七年,71岁的尹枢参加科举。主考官杜黄裳让考生们自己排定名次,尹枢毛遂自荐:"我来试试!"他一边看卷一边点评,每评一人都大声朗读,分析得头头是道。最后他把自己定为状元,众人都心服口服。22年后,他的弟弟尹极也中了状元,成为科举史上罕见的"兄弟状元"。

【04】

➮ 状元的终极挑战:连中三元有多难?

科举里最难的成就,是连中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全拿。1300年里,只有17人做到。明代商辂就是其中之一。他22岁中解元,23岁中会元,24岁中状元,被称为"三元及第"。商辂后来成为内阁首辅,主持编纂《宋元通鉴纲目》,还在"土木堡之变"后力主保卫北京,堪称一代名臣。

另一位连中三元的是清代钱棨。乾隆皇帝亲自出题考他,结果他对答如流。乾隆大喜,写诗称赞:"三元连中今犹昔,六合同春我与卿。"钱棨后来任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四库全书》,成为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05】

➮ 状元的家国情怀:从文天祥到张謇的担当

状元不仅是个人荣耀,更要肩负家国责任。南宋文天祥21岁中状元,后来散尽家财组织义军抗元。被俘后,他在《过零丁洋》里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容就义时年仅47岁。他的《正气歌》至今仍被视为民族气节的象征。

清末状元张謇则走了另一条路。他41岁中状元后,放弃仕途回乡办厂,创办了大生纱厂、南通博物苑等,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他一生创办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用实业救国的方式,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06】

➮ 状元的社会地位:从六品起步的仕途天花板

状元的起点就很高。清代状元一般直接进入翰林院,授予六品修撰,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机会直接接触皇帝,升迁速度比普通官员快得多。统计显示,清代114位状元中,有14人官至宰辅(宰相级),24人成为部院大臣(如礼部尚书),6人担任总督、布政使等封疆大吏。

宋代天圣五年的"宰执榜"更是传奇。这一届状元王尧臣,与韩琦、包拯、文彦博等同榜。王尧臣后来官至枢密副使,韩琦成为三朝宰相,包拯则成了"包青天"的原型。欧阳修亲自为他们撰写墓志铭,称他们"皆为时名臣"。

【07】

➮ 结语:科举的遗产与启示

科举制度虽然在1905年废除,但它留下的影响至今仍在。从"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劝学名言,到"高考状元"的现代称谓,我们依然能看到科举文化的影子。更重要的是,科举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让寒门子弟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那些状元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缩影。

今天,我们回望科举,看到的不仅是金榜题名的荣耀,更是无数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正如明代状元杨慎在《临江仙》里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科举的浪花早已退去,但那些状元们的精神,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

玄武门之变的“幕后操盘手”:这个人比拿刀的还关键

626年7月2日清晨,玄武门的守军刚换岗,李世民带着尉迟恭、长孙无忌等10人,埋伏在临湖殿附近。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一进门,就被李世民一箭射穿喉咙。这场改变唐朝命运的政变,看似是尉迟恭等人拿刀拼出来的,实则背后站着一个更关键的人——长孙无忌。

很多人记得尉迟恭持矛逼李渊退位,记得房玄龄、杜如晦hs.an5f.cn/fevmg出谋划策,但少有人知:没有长孙无忌,这场政变根本发动不起来。《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写得明白:“武德九年,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逆,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从策划到执行,他是唯一全程参与且从未动摇的人。

当时李世民犹豫了整整半年。李建成拉拢尉迟恭不成,就派人刺杀他;又诬陷房玄龄、杜如晦,把他们赶出秦王府。李世民身边能信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对长孙无忌说:“要不就算了,我退让吧。”长孙无忌拍着桌子骂他:“你退一步就是死!李建成不会留你!”(《资治通鉴·唐纪七》)

正是这句话骂醒了李世民。随后,长孙无忌连夜找回被赶走的房玄龄、杜如晦,让他们躲在自己家里写政变计划;又联络玄武门守将常何(原是李建成部下,被他策反),确保伏兵能顺利进入;甚至连李世民射李建成的弓箭,都是他提前备好的——怕李世民临时手软,特意选了最顺手的强弓。

政变当天,长孙无忌没带刀,却站在李世民身后最关键的位置。李建成死后,东宫卫兵反扑,是他拦住慌乱的李世民,喊来尉迟恭护驾;李渊在海池划船,是他第一个冲上去“请”李渊下旨,承认政变合法性。《新唐书》说他“功第一”,不是因为杀人多,是因为他让这场政变从“冒险”变成了“必然”。

【02】

➮ 尉迟恭:玄武门的“手术刀”,但离了策划者就是蛮干

尉迟恭在政变里的作用,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但刀再快,也得有人握。

那天李建成死后,李元吉骑马逃跑,李世民追上去时被树枝绊倒,李元吉扑上来要掐死他。正是尉迟恭骑马赶来,大喝一声“休伤我主”,一矛刺穿李元吉的胸膛(《旧唐书·尉迟恭传》)。随后他带甲士闯进宫,对李渊说“太子、齐王作乱,已被诛杀”,实则是逼李渊下旨,让东宫、齐王府的卫兵放下武器。

但尉迟恭的勇猛,离不开长孙无忌的安排。他提前告诉尉迟恭:“李建成死后,李元吉必往武德殿跑,你守住临湖殿西侧的小路。”又叮嘱他:“见了陛下,少说话,多拔刀——不是杀他,是让他怕。”这些细节,《资治通鉴》里写得清楚,全是长孙无忌提前设计的。

更关键的是,尉迟恭曾动摇过。李建成送他一车金银,说“事成之后,封你为右卫大将军”,他虽没收,但回来跟李世民说时,语气里带着“要不和解”的意思。是长孙无忌立刻找他:“你拿了金银是反贼,不拿也是死——只有跟着秦王干,才有活路。”(《旧唐书·尉迟恭传》)

【03】

➮ 房玄龄、杜如晦:谋事的“笔杆子”,却差点被踢出局

房玄龄、杜如晦被称为“房谋杜断”,但在政变前,这俩人差点没参与成。

626年6月,李建成说服李渊,把房玄龄、杜如晦赶出秦王府,还下旨“不得再进”。李世民急得跳脚,让长孙无忌去请他们回来。房玄龄说:“陛下有旨,我们回去就是死,不敢来。”杜如晦也犹豫不决。

长孙无忌直接带了把刀去找他们:“你们不来,我就死在这——秦王要是败了,你们以为能活?”(《新唐书·房玄龄传》)他逼着两人乔装成道士,连夜潜入秦王府。那晚hs.an5f.cn/ergqx制定的计划,从何时调兵、何时封门,到如何控制李渊,全是房玄龄写的,但“必须今夜定计,明日动手”的决断,是长孙无忌拍的板。

政变成功后,李渊问裴寂:“这伙人里,谁是首谋?”裴寂说是房玄龄,李渊摇摇头:“玄龄善谋,却无断;无忌善断,才是真首谋。”(《唐会要》)

【04】

➮ 长孙无忌的“不可替代性”:他是李世民的“软肋”,也是“铠甲”

长孙无忌能成为最大功臣,根本原因是——他和李世民的关系,没人能替代。

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皇后的哥哥),从小一起长大。李世民16岁参军,他17岁跟着去;李世民打窦建德,他在军营里睡同一个帐篷;李世民被李建成排挤,所有人都不敢说话,只有他能hs.an5f.cn/cwevf拍着李世民的背说“别怕”。这种信任,尉迟恭、房玄龄比不了。

李建成也想拉拢他,许他“事成之后封王”,他直接把使者绑了送给李世民。《旧唐书》说他“数进奇策”,但他的“策”从不写在纸上,只在李世民耳边说——因为他知道,有些话(比如“逼李渊退位”),换谁来说都是找死。

政变后论功行赏,李世民把长孙无忌排在第一,赏了1300户食邑,比尉迟恭多500户,比房玄龄多300户。有人不服,说:“无忌没杀一个人,凭啥第一?”李世民说:“他劝我下决心的那一刻,抵得过千军万马。”(《资治通鉴》)

【05】

➮ 被忽略的真相:功臣的“功”,不在杀人多少,在敢不敢“赌命”

后人总觉得,打天下靠武将,夺天下靠谋士,却忘了最关键的是“敢把身家性命押上去”的人。

尉迟恭敢杀人,但他最初想过投降;房玄龄敢谋划,但他怕李渊的圣旨;只有长孙无忌,从始至终没给自己留退路。政变前三天,他把全家100多口人迁到秦王府旁边,说:“若事不成,我全家先死,不连累秦王。”(《长孙无忌墓志铭》)

这种“赌命”的底气,来自他对李世民的了解。他知道李世民仁厚,也知道这种仁厚在权力斗争里是致命伤。所以他做的,就是逼着李世民“狠一次”。就像下棋,尉迟恭是“将”,房玄龄是“炮”,而长孙无忌是那个“落子无悔”的棋手。

643年,李世民画24位功臣像挂在凌烟阁,长孙无忌排在第一。画像下的评语写着:“决策帷幄,定计玄武,虽无汗马,功盖全军。”这大概就是对“最大功臣”最好的注解——真正的功劳,不在刀光剑影里,在那一句“必须干”的决断里。

现在西安的玄武门遗址,只剩下几个石墩。站在那里想当年,会发现:每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个“敢拍板、敢担责”的人。他们或许没站在最前面,但少了他们,前面的人连拔剑的勇气都没有。

#李世民取得皇位最大功臣是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汉朝公主和亲途中怀孕,索性就地... 在汉朝辉煌的历史长卷中,和亲政策犹如一条金线,将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命运紧密交织。那些被选为和亲...
英国议会真的打过架?椅子飞锅盖... 文|星海 编辑|星海 《——【·前言·】——》 议会象征理性与秩序,却时有传言称那座百年权力殿堂...
原创 日... 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历史上曾深受中华文明的熏陶。以留学生一词为例,其源头可追溯至盛唐时期...
原创 隋... 战争与女性:从妇好到新月娥的千年传奇 自人类文明曙光初现,战争的阴云便如影随形。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
花脚大仙分享:上博东馆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雕塑馆22 元明篇上 上博东馆常设展 花脚大仙分享 中国古代雕塑馆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历史悠久...
《创世仙秦:洪荒|创世仙秦洪荒... 该动漫讲述了主角重活二世穿越回大秦时代,意外获得系统,将祖龙复活,从此开启了一段跨越亿年的仙秦之旅,...
原创 如... 说起康姓,很多人都觉得挺常见的,在中国百家姓里排第88位,可你知道吗,这个姓背后藏着一段跨国迁徙的故...
原创 同... 【历史沉思录:杨广与李世民的镜像人生】 我是狼君,一个用工程思维解读历史脉络的文科跨界者。每当翻...
卡拉哈里沙漠以南的太阳能曙光,... 卡拉哈里沙漠以南的太阳能曙光 照亮非洲能源转型之路 【ABC NEWS网 9月7日报道】 南非阿平...
原创 为... 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时光的尘埃所掩埋,但关于秦始皇晚年痴迷长生不老之术的记载却是确凿无疑的。这种对永生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世界各国都在...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一路走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辉...
原创 清... 2021年5月11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会上郑重宣布:...
原创 为... 聪明人的困境:为何才智未必带来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些人天资聪颖,...
靖难之役以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二十六位皇子和十六位公主,其中与嫡长子朱标的感情最为特殊。朱标是朱元璋与结发妻子...
原创 马... 五虎将的座次之争:从马超视角看蜀汉武将的真实实力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长卷中,蜀汉五虎将的威名如...
原创 清... 清朝妃嫔佩戴长指甲套的深层文化意蕴 在观赏清代宫廷题材影视作品时,观众常会被妃嫔们手上那些精美的长...
原创 他... 唐朝开国初期,李氏皇族中涌现出众多能征善战的将领,如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平定江南的李孝恭、威震西域...
原创 铁...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震古烁今的传奇人物——铁木真。这位来自蒙古草原的雄主,以其非凡的胆识和卓越...
原创 黄... 在公元221年,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来临,刘备在群臣的拥戴下正式登基称帝,史称其为汉昭烈帝。这位从织席...
原创 吉...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生平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作为大清王朝第十二位君主,其跌宕起伏的命运一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