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会上郑重宣布: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目前我国总人口达到141178万人(约14.12亿)。这个数字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动态数据。回溯历史,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为11.4333亿人,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统计数字则是5.4167亿。更早的晚清至民国时期,由于缺乏现代意义上系统规范的人口普查工作,民间普遍流传着四万万同胞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中国人口规模的基本认知。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其肥沃的冲积层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成为人类早期农业发展的理想之地。考古发现表明,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已经成功培育出水稻等农作物。这种定居农业的发展,使得古代中国相比世界上许多仍处于原始采集狩猎或刀耕火种阶段的地区,能够维持更高的人口密度。据史料记载,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全国人口统计就已突破5000万大关。这个数字放在今天仍然相当可观——目前全球近200个国家中,仅有27个国家的人口超过5000万。
然而中国的人口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直线上升过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个东方大国曾多次遭遇人口锐减的悲剧。汉武帝时期(前141-前87年)持续数十年的对匈战争,导致汉帝国人口从鼎盛时期的5000万骤降至约2500万。虽然随后的昭宣中兴时期(前74-前49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人口有所恢复,但两汉之交的社会动荡又使东汉初年(25年左右)的人口跌至约2100万。经过百余年的恢复发展,到东汉永和五年(140年)时,全国登记人口才重新接近5000万水平。
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起义(184年)及随后的军阀混战,给中原地区带来毁灭性打击。曹操在《蒿里行》中描绘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正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到三国鼎立时期(220-280年),魏蜀吴三国人口总和仅约1660万。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统一后,通过推行占田制等恢复经济的政策,人口逐渐回升至近4000万。但好景不长,八王之乱(291-306年)和五胡乱华(304-439年)的连年战乱,又使中国人口骤降至约1000万。随后的南北朝时期(420-589年),虽然局部地区有过短暂安定,但整体而言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隋朝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全国人口统计达到约4600万。唐朝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官方统计显示人口已达5300万,这是中国人口千年来首次超越西汉时期的峰值。然而安史之乱(755-763年)的爆发使唐朝人口锐减至2230万,而唐末黄巢起义(875-884年)又造成约1187万的人口损失。两宋时期(960-1279年)虽然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遭挫折,但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却取得了显著成就。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的户口统计显示,全国有2340万户,约1.26亿人,这是中国历史上人口首次突破1亿大关。
可惜好景不长,随后的靖康之变(1127年)、元灭南宋(1279年)以及元明易代(1368年)等重大历史事件,都造成了人口的大规模减少。到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经过两百余年的恢复发展,中国人口逐渐回升至约1.97亿。但明末清初的战乱(1644年前后)又使人口锐减。根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统计,全国在册人口仅约1亿,较万历年间减少了近半。
清朝建立后,中国人口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人口恢复到1.5亿左右,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2亿大关,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已达4亿。尽管晚清时期(1840-1911年)战乱频仍,但中国人口基本维持在4亿左右的规模。可以说,清朝用两百多年时间实现了此前数千年都未能达到的人口增长规模。值得注意的是,清代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首先,明末清初的战乱虽然造成人口锐减,但基数仍然较大(约1亿);其次,清代耕地面积显著扩大,特别是对东北、台湾等边疆地区的开发;再者,清代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和摊丁入亩(1723年)的赋税改革,极大刺激了人口增长;最后,美洲作物(如玉米、番薯、马铃薯)的引进和推广,显著提高了粮食产量,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通过对中国人口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出,战乱是导致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从八王之乱、安史之乱到明清易代,每次大规模战乱都造成数千万的损失。而清代能够实现人口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1681-1796年长达115年的相对和平期)以及上述各项促进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这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保障人口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