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教科书上,袁世凯常被冠以窃国大盗的恶名。这位在民国初年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称帝的政治人物,确实因其复辟帝制的行为而遭到举国上下的口诛笔伐。然而,即便在他离世百年之后,史学界对其评价依然众说纷纭。要真正理解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或许可以从他生命最后时光中的一些细节窥见端倪。
1916年元宵佳节,北京中南海居仁堂内张灯结彩。这本该是阖家团圆的喜庆时刻,袁世凯却在晚宴上目睹了一场令人心寒的闹剧。他的六姨太太叶氏、八姨太太郭氏和九姨太太刘氏,竟为妃与嫔的封号争执不休。此时距袁世凯改元洪宪、宣布称帝仅仅过去十五天。面对这场荒唐的争吵,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北洋枭雄放下筷子,长叹一声道:都别争了,你们早晚都要回彰德老家,到时候就等着护送我的灵柩一起回去吧!据侍从回忆,说这话时,袁世凯原本炯炯有神的双眼突然黯淡下来。自此之后,这位身高不足一米六却精力过人的政治强人,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袁世凯的功过是非确实难以简单定论。在军事改革领域,他的贡献不容忽视。1895年,他在天津小站主持新建陆军训练,引进德国军制,购置新式装备,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段祺瑞、冯国璋等后来影响民国政局的重要将领,都是从小站练兵中脱颖而出。更鲜为人知的是,袁世凯还是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奠基者。1902年任直隶总督期间,他在保定创立巡警总局,下设五个分局,并参照日本警政制度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警务章程》。这套制度很快在全国主要城市推广,为近代城市管理奠定了基础。
在实业发展方面,袁世凯同样有所建树。他重用实业家周学熙,以天津为中心大力发展近代工业。通过创办直隶工艺总局、启新洋灰公司等企业,使天津成为北方工业重镇。当时著名的实业家张謇曾评价说:袁公办事雷厉风行,与寻常官僚大不相同,尤其在兴办实业方面独具慧眼,其成就连我们江南地区都望尘莫及。
然而,这位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的政治人物,最终却因八十三天的皇帝梦而身败名裂。在众叛亲离中被迫取消帝制后,袁世凯是否后悔过?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曾对心腹幕僚张一麟吐露心声:我现在才明白,真正的人才都淡泊名利。仲仁(张一麟字)跟随我几十年,从未要求加官进爵;严范孙(严修)与我相交数十载,也从不提及升迁之事。他们当初都极力劝阻我称帝,可惜我未能听从......说到底,我这辈子忙于政务而疏于读书,今日之果皆是自作自受,怨不得他人。这番临终忏悔,或许道出了这位复杂历史人物的真实心境。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时代的袁世凯曾连续四年(1874-1877)苦读诗书,却始终未能考取举人功名,这成为他毕生最大的遗憾。
(参考资料:《袁世凯与中华民国》、《我的父亲袁世凯》(袁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