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人们提起三国时期,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总是令人心潮澎湃。这是一个英雄豪杰辈出、群雄逐鹿中原的辉煌年代。曹操在许都设宴论英雄,展现出他雄才大略的一面;孙权坐镇江东,以长江天险为屏障,开创了稳固的基业;刘备则以仁德著称,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展现了他知人善任的明主风范。这三位枭雄各有所长,却也各有不足:曹操虽雄才大略却刚愎自用,孙权善于守成但常优柔寡断,刘备宽厚仁德却有时过于感情用事。然而在这群星璀璨的三国人物中,却有一位近乎完美的存在。
他就是卢植,这位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同时也是刘备的启蒙恩师。可能很多人对卢植并不熟悉,因为他来自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与刘备是同乡。但与出身贫寒的刘备不同,卢植家世显赫,其先祖曾担任五经大夫这样的要职。年少时,卢植就师从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马融和陈球,这两位都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学者。在名师指导下,卢植潜心研习经学多年,不仅学问大进,还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在当地声名鹊起,成为备受推崇的学者。 当时有个叫窦武的权贵,因拥立汉灵帝刘宏有功而获得重赏。卢植得知后,认为窦武的功绩确实值得嘉奖,便以官员身份写信表示祝贺。然而窦武对卢植的劝谏置若罔闻,依然接受了这些赏赐。这件事反而让卢植刚正不阿的名声更加响亮。此后,卢植先后出任九江、庐江两地的县令,在任期间不仅勤政爱民,还成功平定了当地蛮族的叛乱,赢得了官民的一致赞誉。正是在这个时期,年轻的刘备慕名前来拜师,跟随卢植学习儒家经典和治国之道。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二月,钜鹿郡人张角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以文治武功著称的卢植被朝廷任命为北中郎将,率领北方五校尉的精锐部队前往冀州平叛。卢植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勇猛,连战连捷,迫使张角率领残部退守广宗县城。当卢植率军将广宗团团围住,正在城外挖掘壕沟准备发动总攻时,朝廷派小黄门左丰前来督军。左丰趁机索要贿赂,但刚正不阿的卢植断然拒绝。恼羞成怒的左丰回京后便向汉灵帝诬告卢植贻误军机。 不久,卢植被革除军职,甚至被囚车押解回洛阳问罪。朝廷改派董卓接任东中郎将一职。后来还是左中郎将皇甫嵩平定叛乱后,在朝堂上为卢植洗刷冤屈,并将战功归于卢植名下。 卢植一生光明磊落,正气凛然。当董卓专权,欲废黜少帝刘辩时,满朝文武无人敢言,唯有卢植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暴怒的董卓几乎要当场处死他,但顾忌到卢植是海内名士,担心引起公愤,最终只是罢免了他的官职。卢植为躲避董卓的追杀,秘密返回家乡,隐居于上谷郡的军都山中,从此远离朝政。初平二年(191年),袁绍曾派人邀请卢植出山辅佐,但被他婉拒。两年后,这位一代名儒与世长辞。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途中,还特意到卢植墓前祭奠,并发布檄文表彰他的功绩。 卢植去世后受到历代帝王追封,唐朝时配享孔庙,宋朝更追封为良乡侯。他的后代也人才辈出:儿子卢毓官至曹魏司空,封容城侯;孙子卢钦曾任尚书左仆射;另一孙子卢珽出任曹魏泰山太守;曾孙卢志、卢皓都官至西晋侍中。作为范阳卢氏的开基之祖,这一家族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如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就是其后裔,唐代更有八位宰相出自该家族。最令人称奇的是,范阳卢氏在唐末迁徙至朝鲜半岛,后裔超过三十万之众,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就是这一支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