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皇城的南门如今被称为中华门,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宏伟建筑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迭。最初,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后,仿照其父朱元璋修建的南京紫禁城,建造了北京紫禁城。作为紫禁城的正南门,它仿照南京紫禁城的洪武门而建。建成后,这座南门被命名为大明门,象征着明朝的威严。然而,随着清王朝入主北京,这座门的名字也随之改变,从大明门变成了大清门,以彰显新朝的统治。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封建帝制的终结,这座门再次更名,成为中华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新生。
1912年10月9日,正值辛亥革命一周年庆典前夕,民国政府计划将大清门的匾额更换为中华门。有趣的是,他们最初并未打算重新制作匾额,而是计划将原有的大清门匾额翻过来,在背面刻上中华门三个字后重新悬挂。然而,当匾额被拆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背面竟然已经刻有大明门三个字。原来,清朝入关后早已使用了同样的方法,将明朝的匾额翻面后刻上清朝的名称。无奈之下,民国政府只得重新制作了一块木匾,由当时的京兆尹王治馨题写中华门三字,悬挂于门檐之下。
在帝制时期,这座门被称为大明门或大清门,它不仅是皇城的象征,更是国家的门户,普通百姓根本无法随意通过。这道门实际上是皇城与市井的分界线:进入这道门,便是皇宫的禁地;走出这道门,则是百姓生活的世俗世界。门的左右两侧还各有一扇小门,平日里这三道门通常紧闭,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开启。按照礼制,皇帝通常才能从正门进出,文武百官则走左侧门,王公贵族则走右侧门。然而,这种规定并非绝对,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太上皇、皇太后和皇后也有资格从正门通过。
皇后一生中只有一次机会可以从正门进入皇宫,那就是她大婚之日。明朝英宗朱祁镇的皇后钱氏,便是第一位从大明门被抬进紫禁城的皇后。她通过大明门后,再经午门的正门进入皇宫,正式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曾将大明门改为大顺门,但还没来得及更换匾额,就被清军赶出了北京。清朝入关后,直接将大明门的匾额翻面,刻上大清门三字后重新悬挂。尽管名称改变,但通行规则基本沿袭明朝:正门仍仅供皇帝使用,以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而皇后仍有机会在大婚之日通过一次。
清朝共有12位皇帝和29位皇后,但仅有5位皇后是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的。她们分别是:顺治帝的两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以及光绪帝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由于这种殊荣极为罕见,能够从大清门进入皇宫被视为莫大的荣耀。自康熙与赫舍里皇后大婚后,两百余年间再未有皇后享有此殊荣,直到1873年同治帝与阿鲁特氏大婚,这一传统才被打破。
阿鲁特氏不仅是大清第三位从大清门进宫的皇后,更因其家族背景而备受瞩目。她的父亲崇绮是清朝两百多年间唯一一位出身满蒙旗人的状元,这在当时极为罕见。由于满蒙旗人作为特权阶层通常无需参加科举考试即可做官,八旗子弟大多不学无术,沉溺于享乐。但崇绮却是个例外,他勤奋好学,最终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满蒙旗人中唯一的状元。
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到了成婚的年龄。当时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在高级官员的女儿中为他挑选皇后。慈安太后看中了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认为她相貌端庄、文静娴淑,且受过良好的家教。然而,慈禧太后却偏爱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两位太后的意见相左,最终决定让同治皇帝自己选择。同治皇帝选择了阿鲁特氏,这令慈禧大为不满。
阿鲁特氏入宫后,与慈安太后关系较为亲近,这进一步激化了与慈禧的矛盾。慈禧处处刁难阿鲁特氏,甚至当众辱骂她。一次,阿鲁特氏忍无可忍,回敬道:请太后少说一点吧。媳妇好歹是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这句话刺痛了慈禧的痛处,因为她并非通过大清门入宫,而是以低阶嫔妃的身份入宫。慈禧勃然大怒,想要废黜阿鲁特氏,但因祖制规定非由大清门入者不得处置由大清门入之人而作罢。
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驾崩,仅七十四天后,阿鲁特氏也去世了。关于她的死因,史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她被慈禧逼死,也有人认为她是自杀。阿鲁特氏死后,她的家族在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时集体自杀殉国,显示出这个家族刚烈的门风。无论真相如何,阿鲁特氏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晚清宫廷斗争的残酷,以及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她的故事至今仍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