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羽之死的历史真相与责任归属
每当谈及三国名将关羽的陨落,总令人扼腕叹息。这位威震华夏的武圣之死,引发了后世无数争议与猜测。人们总想为这场悲剧寻找替罪羊,于是各种离奇说法层出不穷:有人指责刘封、孟达见死不救;有人归罪于糜芳、傅士仁的叛变投敌;更有甚者,竟将矛头指向刘备和诸葛亮,编造出所谓借刀杀人的阴谋论。最荒谬的是,近来竟有人将完全无关的马超也牵扯进来,这实在是无稽之谈。
这种荒谬说法的依据,仅仅是《三国志》中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这一句记载。这实在是对马超天大的冤枉。事实上,马超当时根本无力救援。虽然临沮距离麦城确实不远,但马超当时并不在驻地。更重要的是,经过汉中之战后,刘备已将主力部队调离,临沮守军所剩无几。若马超真能救援却见死不救,以刘备为关羽报仇的决绝态度——连义子刘封都因此被杀——怎会放过马超?要知道此时的马超早已不是当年威震西凉的一方诸侯,而是兵微将寡的丧家之犬。
历史记载显示,关羽死后刘备曾迁怒养子刘封,称会羽覆败,先主恨之。而刘封的罪过不过是未在关羽围攻樊城时出兵助阵,并非见死不救。若马超真在临沮却袖手旁观,以他的性格怎会善罢甘休?更耐人寻味的是,关羽死后马超不仅未受责罚,反而步步高升:从平西将军到左将军,最终官至骠骑将军——这在蜀汉军中已是最高武职。若真有见死不救之罪,刘备怎会如此重用?
细究历史脉络,关羽之死实乃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可归结为三点:刘备的汉中之战消耗过大、关羽擅自发动襄樊之战、以及吕蒙偷袭荆州。公元217年,刘备亲率数万大军与曹操争夺汉中这一战略要地。经过两年鏖战,终于在219年5月取得胜利,自立为汉中王。同年10月,关羽未经请示就发动了襄樊之战。
关羽此举有其深层动机:一方面,汉中大捷后蜀汉士气正盛,若能拿下襄樊将如虎添翼;另一方面,当时曹魏内部发生侯音叛乱,战机稍纵即逝。更重要的是,关羽素来看不起降将马超、黄忠,而此二人在汉中之战中立下大功,更激发了关羽的争胜之心。他急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仍是刘备麾下第一大将。
这场战役打得极为蹊跷。《三国志》中没有任何记载表明襄樊之战是刘备或诸葛亮授意发动的。若真是经过周密策划,为何关羽既无后援又无策应?以诸葛亮之智,怎会放任关羽孤军深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关羽擅自行动。
战役前期,关羽确实势如破竹,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但所有人都忽略了东吴的威胁。虽然此前有湘水划界之约,但孙权对荆州始终虎视眈眈。当关羽主力深陷襄樊时,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后方。这一致命打击来得太过突然,加之曹军前后夹击,终致关羽败走麦城。
此时蜀汉已无力救援:汉中之战消耗过大,国内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窘境。而马超虽曾督临沮,但那已是五年前的事。为避免与关羽冲突,诸葛亮早已将其调离。因此,关羽之败实乃其刚愎自用所致——在缺乏后援和整体战略的情况下贸然开战,最终酿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