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反复上演:那些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往往难逃悲惨结局。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例,仅胡蓝之狱一案,就几乎将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屠戮殆尽。这些曾为王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为何大多不得善终?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功高震主,对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特别是在王朝初创之际,政权根基尚未稳固,此时若功臣集团稍有异动,推翻新政权并非难事。
然而历史也并非全无例外,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中就有几位得以善终。刘邦曾公开评价自己的三位重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位被后世誉为汉初三杰的能臣,在汉朝建立后的命运却大相径庭:韩信最终被吕后设计诛杀于长乐宫钟室;萧何也曾因自污名节之计才勉强保住性命,一度被投入大牢;唯独张良得以全身而退,这其中蕴含的处世智慧令人深思。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其先祖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年轻气盛的张良曾策划博浪沙刺秦的壮举,虽未成功,却展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在逃亡途中,他偶遇黄石公,得授《太公兵法》,这段奇遇为他日后辅佐刘邦埋下伏笔。楚汉相争时,张良提出联合三王共击项羽的战略构想,帮助刘邦在垓下一战定乾坤。当刘邦登基称帝时,张良却称病不朝,这种低调姿态与韩信居功自傲形成鲜明对比。
在关乎国本的太子之争中,张良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当刘邦欲废吕后之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时,张良审时度势,暗中协助吕后请出隐居的商山四皓为太子站台。这一举动既保全了刘盈的储君之位,也为自己赢得了吕后的感激。刘邦曾赐予张良自选三万户食邑的特权,相当于一省之长的待遇,但张良仅接受了一万户,且特意选择与刘邦初遇的留地为封邑,既表明不忘旧情,又避免功高震主之嫌。
晚年的张良目睹韩信等功臣的悲惨结局,更深切体会到飞鸟尽,良弓藏的帝王心术。他选择远离朝堂,专心研习黄老之术,最终得以善终。张良的处世哲学启示后人:在权力场中,懂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方为真正的智者。他的故事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功臣保身的典范,被历代士大夫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