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交汇扬清风丨⑲节秉清忠梅花岭——史可法纪念馆
迪丽瓦拉
2025-10-05 01:33:53
0

史可法纪念馆

史可法纪念馆坐落于扬州城北梅花岭畔,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可法墓祠而建,也称“史公祠”。

历史沿革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大兴籍,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豫亲王多铎率领十万大军围攻扬州城,当时诸镇不救、朝廷不援,守城部队只有一万人,史可法明知不可为而为 之,誓与扬州共存亡。多铎前后五次派人送上劝降书,以高官厚禄引诱史可法,均被严词拒绝,史可法亲自登上易攻难守的西门指挥。 扬州于四月二十五日被清军红衣大炮攻陷,史可法被俘,不屈就义,年仅四十四岁。史可法与清兵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成为与岳飞、文天祥一样浩气长存的民族英雄。

顺治三年(1646)清明,史可法嗣子史德威葬史公“衣冠袍笏” 于扬州城外梅花岭。乾隆三十三年(1768),后裔开纯父子建祠三楹,复修置门楼三楹,梵垣以砖七十丈,其近墓余地广植松柏梅花。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听闻史可法的忠义之举,大公至正,制《敕赐专谥文》:“砥行能坚,秉诚克裕……殉义从容,竟捐生而不悔 ……谥为忠正……鉴当年噭日之心,正气咸伸,励万古疾风之节。”乾隆四十二年,乾隆帝亲题“褒慰忠魂”四字,命彭元瑞以史可法画像及其札稿合卷,御制七言诗一首,命大学士于敏中等廷臣和韵,并勒石史公祠壁以垂永远。

乾隆题“褒慰忠魂”拓片节选

咸丰三年(1853),史公祠宇毁于战火。同治四年(1865),两江总督曾国藩捐廉倡修,裔孙史兆霖综理其事,建祭亭廊屋。光绪十七年(1891),两淮盐运使江人镜主持修缮史公祠。光绪二十八年,两淮盐运使程仪洛主持修葺史公祠,撰有《重修梅花岭明史阁部 祠墓记》。民国三年(1914),两淮盐运使姚煜主持修缮史公祠,撰《重修史忠正公祠记》。

史可法书“自学古贤修 静节,唯应野鹤识高情”

民国二十二年,省府会议决议拨款修葺史公祠,以向抵抗外侮为国捐躯先烈致意。民国三十六年,扬州历经抗日战争烽火,史公祠长期得不到保养维护,扬州社会各界发起“万元签名运动”自发修缮;同年,史公后裔史鉴先生倾其所有在史公祠内创办小学,保护祠内文物古迹不被国民党军队破坏。

史可法墓祠曾迎来无数仁人志士拜谒凭吊,留有纪念性诗词曲赋百余篇,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廉谨奉公

廉谨奉公是史可法为官的底色,也源自其家风的教化传承。史可法祖父史应元“授黄平知州,生平不苟言笑,每事必准古人,在黄平清徭役、简词讼,以教化为先,不事刑扑,月俸外囊无一钱”,为晚辈树立起为官榜样。“自学古贤修静节,唯应野鹤识高情”,史可法的一生,生以孝修身,死以忠立世,既有 “忠孝立身真富贵”的誓言,也有“抚字无能先布德”的感怀。他用学识、品格和廉谨、爱民、勤政书写为人为官之道。

史可法27岁中进士,当年即任西安府推官,后历任御史、总督、巡抚、兵部尚书,却是一生清贫。家书中史可法多次提到家中困境,其弟新婚时,在信中写道“买房一事,当即停止。此时贫甚,那得数百金也”;家中缺少用度,他给夫人信中写道“夫人可将簪珥衣服,或当或卖,暂供日用”;亲友有困难时,要求夫人“五婶母事该相助,但此时手中空乏,不能顾人,今寄去银十五两备用”;年过四十,史可法无子,妻子要为他娶妾,他叹息道:“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家书中,史可法多次提及的一句话就是:“让得人,受得苦,才是享福之人。”

作为新任巡抚,史可法进驻六安(今安徽六安),看到城墙年久失修,他带头“捐俸筑城”,并亲自督工,节省官银数千两,亦不括民资,“公之守池州、太平也,廉敏爱民,贪吏望风解绶。六安城垣倾圮,则捐俸修葺,佐以节省之资不下二千金,而不支公帑,不费民财,虽一砖一石,亦目寓而心经焉”。六安县学荒废,史可法又捐款修缮向士子劝学。

“公擢户部郎中,督太仓及辽饷,所至砥节奉公、 一尘不染。”崇祯五年(1632),朝廷调史可法到京城,升任户部主事,再升为员外 郎、郎中,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入等事务。任上,史可法细密周到,管理国库、主管“辽饷”期间,经手大批钱财,始终一尘不染。

史可法素来“廉信”,《明史》记载:“(公)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可法为督师,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篷,冬不裘,寝不解衣……庖人报肴肉已分给将士,无可佐者,乃取盐豉下也。”战事危急时,史可法一连几月都是 “行不张盖”,不曾解衣就寝,饮食简单。行囊之中别无他物,只带有欧阳修《新五代史》,据记载史公年轻时好学, 一月仅得七夜整眠,最喜读《欧阳文忠公集》,观史以鉴成败,尽管戎马位您,仍然认真阅读,探索国家与民族的“中兴之业”。

史可法为官清廉,朝廷却有人怀疑。史可法父亲离世,他卸职还乡,朝廷派宦官突击检查,“朝廷闻其贤而未信也,遣中涓数人,先于涿州伺之;比至,启其箧,得银杯二、金扇十七柄、奠章三十二轴而 已。使者报闻,帝为动容,于是有夺情议,公拜疏固辞”。史可法带回家的全部财物,只有日常所用,宦官报回朝廷后,连好猜疑的崇祯皇帝也感慨其清廉。

扬州保卫战,是史可法为人品格、为官操守、为国气节的大升华。公曰:“可法受先帝恩,不能雪仇耻;受今上恩,不能保疆土;受慈母恩,不能备孝养。遭时不造,有志未伸,一死以保国家,故其分也。”扬州,成就了史可法“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夙愿,也为扬州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史可法困守孤城扬州,清王多次修书说降,公不复启视,投之水,且拒之益坚,《复摄政王书》中,他坚定地 亮明立场:“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所以报也。”清人陈孝泳称赞道:“展卷孤忠遗貌在,褒题天笔为留芳。半生报国支残局,一死成仁见大纲。人但衣冠书不灭,名因日月谥弥光。灵祠想像梅花外,江表清风万古扬。”

梅岭遗爱

史可法的高风亮节有如梅花岭上的冰雪梅花,永世流芳。他的精神、气节值得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正如诗人贺敬之所言:“史可法人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其为人为官之道已然成为守德修身典范,是广大党员干部“为政之道,修身为本”“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的榜样。

1988年,在扬州市政府关心指导下,建立史可法纪念馆。2022年,史可法纪念馆正式挂牌成为扬州市廉洁文化基地。自开放以来征集收藏文物及藏品725件,国家三级文物6件。藏有朱德、刘海粟、蔡廷锴、郭沫若、贺敬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名人学者及朝鲜前主席金日成亲笔题词。

基地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有衣冠冢、飨堂、祠堂、桂花厅、梅花仙馆、方亭、晴雪轩、牡丹厅等,全方位展示史可法爱国、忠义、廉洁的精神品质,在寻访古迹中缅怀先贤、致敬忠烈、学习其精神和文化。基地年均接待游客量达20万人次,接待党政机关开展廉政教育百余批次。每年举办讲英雄故事比赛、纪念史公征文、宣传传统文化节日等相关活动几十场。

飨堂

如今史可法的精神已经凝聚成扬州城坚韧不拔和自强奋进的重要精神象征。

贴心向导

地址:扬州市广储门外街24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 17:00

(撰稿人:姜凌宇)

(来源:扬州市纪委监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梁... 1995年,在央视的一档访谈节目中,一位年轻的女主持人带着崇敬与好奇,向梁启超的孙子梁从诫提出了一个...
原创 隋... 《隋唐演义》人物群像:十位风格迥异的传奇英雄,谁最令你心驰神往? 作为古典文学瑰宝的《隋唐演义》,以...
原创 历... 《三国武将谁最厉害?细数四大名将的传奇人生》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中,三国时期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的...
原创 为... 公元249年爆发的高平陵之变,堪称三国时期最具决定性的政变之一。年近古稀的司马懿以雷霆之势发动这场政...
原创 刘... 《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待刘表荆州与刘璋益州的不同态度,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考量。这一差异主要...
原创 他... 标题:三国猛将的悲剧落幕:为何这些盖世英雄都不得善终?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乱世中,无数骁勇善战的猛将...
原创 为... 近日,美国版知乎Quora上又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历史的有趣讨论。一位美国网友提出了一个令西方人困惑已...
原创 西... 公元前87年,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在长安未央宫驾崩,享年七十岁。这位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帝王在病榻前,将年...
原创 三... 东汉时期的徐州:群雄逐鹿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中,徐州常被简单描述为一座城池,...
原创 汉... 《——·前言·——》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汉武帝刘彻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这位雄才...
复旦史学百年︱谭其骧主编《中国... 为纪念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一百周年,澎湃新闻特推出“复旦史学百年”专栏,刊载关于谭其骧、顾颉刚、杨宽...
原创 三... 【重写版:蜀中七雄——刘璋麾下威震三国的七大猛将传奇】(全文约1200字) 在烽火连天的东汉末年,...
原创 马... 关于马谡与赵括军事才能的对比分析 在评价两位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全面考察当时的战争背景和客观条件。赵...
原创 宁... 岳飞原本以为,只要自己主动辞去官职、远离朝堂就能保全性命,但事情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宋高宗赵构始终对这...
原创 为... 中国历史长卷上,朝代更迭如同四季轮回般频繁上演,从辉煌的唐宋到强盛的明清,每个王朝都难逃盛极而衰的命...
原创 五... 五代十国:徐温计焚吴越军,吴越与吴终讲和 徐温即留严可求参总庶政,令他草表,推吴王为帝,吴王杨隆演...
原创 关... 三国时期,关羽、张飞、赵云堪称当世三大顶尖猛将,他们威震敌胆的赫赫战功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关于...
原创 欧... 在欧洲历史上,瓷器制造技术的获取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18世纪初的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名为昂特雷柯莱...
原创 李... 在战国末期的军事舞台上,李牧的军事才能确实达到了一个令人叹服的高度,其统兵作战的能力甚至超越了当时所...
于火山遗迹间 寻脉华夏文明之源... 在太行山脉西麓的巍峨群峰之间,一座海拔约1200米、形如巨盘的圆形山体静卧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东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