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夺门之变重夺皇位,挽救大明朝的功臣于谦被冤杀
迪丽瓦拉
2024-11-18 17:43:01
0

原标题:朱祁镇夺门之变重夺皇位,挽救大明朝的功臣于谦被冤杀

于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功臣,同时他也是明朝的忠臣。如果没有于谦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拥立朱祁钰为景泰帝,稳定住人心,组织北京保卫战,击溃了也先率领的瓦剌军队,恐怕明朝早就灭亡了。

不幸的是,尽管于谦挽救了整个大明朝,但是明英宗朱祁镇却没有放过于谦,于谦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杀的厄运,死的凄惨。其实关于于谦的死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可以这么说,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下于谦不得不死!

一、拥立朱祁钰为帝――站错了队!

1、北京保卫战――为明朝续命200年!

1449年,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之下,亲率30万大军征伐瓦剌军队,可是他并不是出兵打仗的料。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身上英勇善战的基因传到朱祁镇这一代基本已经丧失殆尽了!在没有一点儿军事指挥天赋的情况下,朱祁镇听信宦官王振的建议轻敌冒进,导致明朝军队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包围。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在被包围之后明朝军队很快便退败下去,土木堡之变使得明英宗被俘,明朝军队损失20多万人,且明朝的主力军队损失殆尽。从明太祖开始形成的对蒙古军队的优势,到这里基本已经没有,从此之后对蒙古的作战也由主动变为了被动。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明史》

瓦剌军队在土木堡之变后大败明军,并乘胜追击,包围了北京城。在北京城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于谦挺身而出稳定住大局。面对英宗被俘、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于谦拥立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景泰帝,且舌战群儒说服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投降派,组织军队全力抗击瓦剌军队。

于谦统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勤王军队,组织发动百姓共同抗击瓦剌的入侵,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北京保卫战的成功对明朝甚至对整个历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

1.解除了明朝危在旦夕的局面。北京保卫战的成功,又为明朝增加了200多年的寿命。如果没有北京保卫战或许明英宗朱祁镇就是明朝的亡国之君了!

2.避免了重蹈南北宋的覆辙。其实明朝的北京保卫战和宋朝的靖康之耻,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两者的不同就在于宋朝选择了投降妥协,明朝选择的死磕到底。明朝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于谦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中原汉族文明避免了一次灭顶之灾。如果站在汉族文明的高度来看这件事情,就会发现它的意义是多么的伟大。如果没有北京保卫战。中原文明有可能就此覆灭。

2、夺门之变――于谦不幸人生的开始!

在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之后,瓦喇军队本想用明英宗来威胁明朝。但是不巧的是,于谦已经立了新的皇帝,景泰帝已经成为明朝的主心骨,明英宗朱祁镇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对于瓦喇来说,明朝皇帝的位置已经有人坐了,朱祁镇已经无任何利用价值,留着他还浪费粮食,索性就把他放了回来。

明英宗朱祁镇被放回来之后,景泰帝朱祁钰尊他为太上皇,听起来太上皇的地位蛮高的,实际上却只是一个傀儡而已。朱祁镇实际上等同于被朱祁钰锁在了东宫,门口有军队严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后来由于朱祁钰病重,石亨、徐有贞这些看事的不嫌事大的官员为了个人的仕途,发动夺门之变,拥护明英宗朱祁镇再一次登上皇位。在明英宗再一次登上皇位之后,他采取一系列的政治行动来巩固他的统治:

1.废除朱祁钰的皇帝名号。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尽管朱祁钰和朱祁镇是同胞兄弟,但是在涉及到权利的问题上就是一个你死我活的问题。在夺门之变发生之后,朱祁镇迅速废除了朱祁钰的皇帝名号。

2.杀死于谦等一些拥护朱祁钰的大臣。在景泰帝朱祁钰当皇帝的这几年,扶植起了包括于谦在内的一些大臣。他们可以说是对景泰帝朱祁钰死心塌地的。明英宗朱祁镇的眼中肯定容不下这些朱祁钰的铁杆,重新登上帝位之后不久,便杀死了于谦!

3.扶植自己的势力。在夺门之变后,虽然朱祁镇恢复了皇帝宝座,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光杆司令。这种情况下朱祁禛基于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徐有贞这些人崇高的待遇。

夺门之变不仅是影响明朝历史的一个重大事件,也对于谦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于谦的不幸人生从此开始。下面是明史对于于谦被杀这件事的记载:

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挥朵儿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谦死所,恸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复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义,收遗骸殡之。逾年,归葬杭州。逵,六合人。故举将才,出李时勉门下者也。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明史》

由此可见,于谦的死是非常冤枉的。作为一个明朝的忠臣,而且在危在旦夕的时候还保全了明朝。结果却被这样稀里糊涂的给杀了。就连杀死于谦的明英宗朱祁镇在最后也对自己的行为非常的后悔!

二、于谦功高盖主,朱祁镇通过于谦专杀立威!

其实当皇帝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就是当大臣的能力太高,大臣的威望超过了皇上,这是皇上最不能容忍的一件事情,而于谦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有威望的大臣。虽然于谦是一个大忠臣,并没有反叛明朝的心思,但于谦不这样想并不代表明英宗朱祁镇不这样想。其实当皇帝都是很多疑的,再加上明英宗朱祁镇又是通过夺门之变而重新获得的皇位,他对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和朱祁钰的铁杆于谦是充满畏惧的。在朱祁镇看来,自己可以通过宫廷政变夺得政权,朱祁钰和于谦同样也可以通过宫廷政变再次把失去的政权夺回来。

另一方面朱祁镇再次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势力,朝中的大臣也大多是景泰帝扶植起来的势力。朱祁镇重夺皇位并不合法,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朝中的大臣对于朱祁镇的这种行为也不是很满意。为了能够堵住朝中大臣的嘴,为了压制朝中反对派的势力,明英宗朱祁镇就决定拿于谦开刀。俗话说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于谦就成了这样一个冤死鬼!

瀚海说:皇帝良心发现,于谦沉冤昭雪!

于谦一生为大明朝鞠躬尽瘁,但是最终还是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其实于谦并没有犯什么错误,比如立朱祁钰为帝,也是于谦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迫不得已的一种选择。这算于谦站错了队吗?难以确认,只因当时除了朱祁钰之外于谦没有其他人可以拿来扶持。其实这实际上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下,历史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走向!作为一个忠臣,于谦不仅感动了当时的人民百姓,而且在明英宗之后的皇帝也大多对于谦持肯定态度。

俗话说公道自在人心,于谦虽然比明英宗朱祁镇误杀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可以流芳百世,鼓舞人心!

参考资料:《明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中... 要说这工程机械行业,真不是盖的,特别是那两个家伙,一个来自日本的小松,一个是咱中国的徐工。这俩不仅仅...
原创 古... 严格来讲,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所谓的三妻四妾只是指妻妾众多的意思,并不是指三个妻和...
原创 日...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其工业与军事力量是那么强大,却为何在战略上屡次犯错,导致悲惨的败局?这要从日...
浙江宁波:百年戏台焕新开唱 “... 中新网宁波10月6日电(林波)10月6日,浙江宁波天一阁博物院在修缮一新的秦氏支祠古戏台上为民众献上...
原创 《... 历史是真实的吗?我想大部分历史书上面的历史也未必是真的,因为第一个历史是受政治影响,历史不可能不配合...
原创 刘... 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批能人志士。这些人才不仅在...
原创 此... 唐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繁荣的朝代之一,这个朝代有诸多明君,譬如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但是,随着...
原创 毛... 1940年的一天,毛主席正走进食堂,突然人群里冲出一个人,举着木棒凶狠地朝着毛主席后脑勺砸去。事情发...
原创 韩... 大汉第一名叫韩信,听到这个第一啊,肯定有人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凭什么韩信是第一位?卫青、霍去病、李广...
原创 鬼... 商王武丁时代,是殷商王朝的鼎盛时期,史载:“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而考古发现也显示,彼时...
原创 元... 元朝末年,大大小小的起义军数不胜数,而元朝内部也忙于争权夺利而无心平叛;与其他任何朝代的农民起义军模...
原创 张... 现在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女性地位逐渐提升,独立的女性比比皆是,她们完全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自己也可以过...
原创 武... 武学宗师周侗,八大弟子排名。 第八名:汤怀 兵器:红缨枪。 战绩:在护送新科状元途中,面对金兀术之威...
原创 广... 广西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历史出现过很多高官,其中有不少是封疆大吏,所谓封疆大吏,就...
原创 历... 读历史有两种作用,一是可以增广见闻,通晓古代的大事,可借以预料将来的形势;二是可以观摩成败,看英雄们...
原创 日... 提到日本这个国家,人们很容易想到中国曾经受过的耻辱。在抗战时期,他们欺压我们的老百姓,让很多百姓流离...
原创 朱... 解缙本是明朝难得的大才子,他在小时候就有“神童”之称,饱读诗书,且有过目不忘的功力,参加乡试的时候赢...
原创 《... 1959国庆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十个生日。 这一天发行的《人民日报》上,人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现象,报...
原创 朱... 中国古人非常看重身后事,所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对于自己的安葬都会尽可能地精心安置。 而其中...
原创 项... 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的名将但是为何项羽被称为千古无二,是不是有些言过其实呢?咱们先来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