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开明的政治制度,迅速崛起为中原霸主。当时,魏国在魏文侯的英明领导下,东征西讨,所向披靡,不断拓展领土,展现出了惊人的扩张势头。然而,就在魏国如日中天之际,却做出了一项令人费解的战略决策——跨越赵国的疆域,耗费巨大国力去攻灭一个看似与魏国毫无瓜葛的中山国。这一决策,被后世许多史学家视为魏国统治者缺乏战略眼光的铁证。但历史真相果真如此简单吗?
灭中山国的决策,正是出自魏文侯之手。要知道,魏国的霸业正是由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一手缔造的。魏文侯堪称战国初期最具战略眼光的君主之一。如果说魏武侯、魏惠王在战略上有所欠缺尚可理解,但对魏文侯的战略决策,我们应当保持足够的敬意。以魏文侯的雄才大略,他显然不会做出毫无意义的军事行动。那么,他为何要执意攻打中山国呢?
从表面上看,中山国与魏国确实存在诸多不相干之处。首先,从国防安全角度考量,中山国与魏国并不接壤,对魏国构不成直接威胁;其次,从统治难度来看,魏国与中山国之间隔着赵国的领土,且当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便攻占也难以有效治理;再者,从经济价值评估,中山国地处偏远,地广人稀,物产并不丰富,占领后难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最后,从争霸格局分析,中山国连战国七雄都未能跻身,更谈不上是魏国争霸的对手。既然如此,魏国为何还要大动干戈地攻打中山国呢?
更令人费解的是,为了攻灭中山国,魏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中山国虽非大国,却绝非易与之辈。这个由白狄鲜虞部建立的国家,位于今河北省中部,既保留了游牧民族的骁勇善战,又吸收了中原文明的先进技术。中山国的军队装备精良,士兵身着铁甲,手持铁杖,战斗力极为强悍。《战国策·韩策一》记载其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他们修筑的城池防御工事,坚固程度丝毫不逊于中原大国。历史上,即便是全盛时期的晋国也未能彻底征服中山国,晋屡战而不服的记载就是明证。因此,魏国虽强,若不倾尽全力,付出巨大代价,根本不可能战胜中山国。
而魏国确实为灭中山国付出了惊人的代价。首先,投入了巨大的兵力和时间。魏国几乎动用了全部精锐:任命名将乐羊为主帅负责进攻,太子击负责后方防守,还调遣河西守将吴起率军会合。乐羊、吴起两大名将,加上太子击(即后来的魏武侯)悉数上阵,足见魏国对此战的重视程度。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三年之久,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计数。但更大的代价在于机会成本——魏国不得不暂停对秦国的攻势。
魏国立国之初,一直将战略重心放在西线,与秦国展开了长达三十年的河西争夺战。虽然秦国尚未开始商鞅变法,但作为春秋时期的老牌强国,实力不容小觑。在前二十多年的拉锯战中,魏军并未取得明显优势。直到前413年,战局才出现转机:魏军大败秦军,直抵郑地;次年又攻占繁庞;前409年,吴起经过两年血战,接连攻克临晋、元里、洛阴等城,深入关中腹地。经过三十年的浴血奋战,魏国终于在对秦战争中占据上风。此时本应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大战果,但魏国却突然调转枪口,将吴起调往中山战场。这就好比挖井人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见到水源,却突然放弃转而去挖另一口井。
魏国如此不惜代价攻打中山国,背后必有深层次原因。战国初期魏国能够称霸,除了率先变法增强国力外,关键还在于有利的外交环境——稳固的三晋联盟。三晋之所以能够保持团结,既源于共同的历史渊源,更因为共同的利益远大于分歧。当时赵国战略重心东进与齐国对抗;韩国致力于吞并郑国而与楚国周旋;魏国则专注于河西争夺。三方各自为战又相互支援,形成战略互补。当魏国与秦国交战时,楚、齐虽曾试图从背后偷袭,但因韩、赵的牵制而不敢轻举妄动,使魏国得以专心对秦作战。因此,三晋联盟实为魏国外交的基石。
而魏国最大的隐患在于其东部领土。当时魏国疆域分为东西两大块,中间几乎被韩国隔断。西部以河东为中心,在对秦战争取得优势后相对安全;东部河内、河南地区则支离破碎,分成十余块飞地,防御能力薄弱。这种地理格局意味着,一旦东部局势有变,魏国领土可能被敌人各个击破。而中山国的崛起,恰恰同时威胁到了魏国的外交基础和东部安全。
中山国自春秋后期就与齐国交好,长期与晋国为敌。虽然长期被压制,但始终未被彻底征服。晋国智氏和后来的赵襄子都曾夺取过中山国部分领土。战国初期,赵襄子统治下的赵国实力尚强,能够压制中山国。但赵襄子去世后,赵国连续发生内乱,国势日衰;而中山国在武公统治下迅速崛起,赵国已无力单独应对。正是在此背景下,赵国向魏国求援,请求共同讨伐中山国。如果魏国拒绝出兵,将面临三重危机:
其一,东部战略格局将发生不利变化。中山国与齐国联盟的强势崛起,已经改变了东部力量对比,严重威胁赵国安全。其二,三晋联盟可能提前破裂。中山国虽不与魏国接壤,却是赵国的心腹大患。若魏国坐视不理,赵国很可能转而寻求齐国支持,导致三晋同盟瓦解。其三,魏国东部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一旦赵国倒向齐-中山联盟,魏国支离破碎的东部领土将首当其冲。
此外,赵国求援也为魏国提供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良机。当年三家分晋时,赵襄子为压制魏国,特意在魏都安邑附近保留了一块飞地,如同悬在魏国头顶的利剑。碍于同盟关系,魏国一直无法武力解决。如今赵国主动提出以这块战略要地作为出兵报酬,对魏国而言无疑是天赐良机。同时,魏国还可借机改善河内地区的安全环境。西门豹治邺后,河内已成为魏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控制周边地区对保障其安全至关重要。
帮助赵国攻打中山国还能带来额外战略收益。首先,可以巩固魏国在三晋联盟中的领导地位。分晋之初赵国最强,如今魏国虽已反超,但双方仍在暗中较劲。主导灭中山之战将强化魏国的盟主地位,使其在联合作战和利益分配中掌握主动权。其次,可借机扩大对赵国的影响力。控制中山国意味着扼住赵国的咽喉——中山国位于赵国腹地,将其南北领土拦腰截断。若由魏国控制中山地区,就等于掌控了赵国的命脉。实际上,赵国最初只期望魏国削弱中山国,没料到魏国竟能将其彻底消灭。当魏国真的灭掉中山国并派太子击镇守时,赵国才意识到自己请来的帮手比敌人更危险。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魏文侯去世后,太子击回国继位,中山地区守备空虚。前383年,赵魏因争夺卫国反目成仇,爆发战争,切断了魏国与中山国的联系,中山国趁机复国。最终,魏国既未能通过控制中山国来支配赵国,也未能维持三晋同盟,连浴血三年夺取的领土也付诸东流。从结果看,魏文侯的决策无疑是失败的。若以事后之明复盘,魏国当时最明智的选择应是继续全力攻秦。但历史没有如果,当时的决策者不可能预知被他们压制的秦国会成为最终赢家,也无法预料中山国竟能死灰复燃。因此,过分苛责魏文侯有失公允——他的决策自有其战略考量,并非一时冲动。只是相较于后来秦国稳扎稳打、目标明确的扩张战略,魏文侯的战略眼光确实稍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