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面上硝烟弥漫,炮声震天。这是一场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海战——中日甲午海战。在这场关系国家命运的大战中,一位英雄的壮举,至今仍在国人心中激荡。他,就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邓世昌生于广东番禺,自幼目睹国家积贫积弱,立志报国。他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成绩优异,毕业后投身海军。因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被李鸿章调至北洋水师。他多次赴英国接舰,接收“致远”号巡洋舰回国后,因功升任副将兼“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治军严谨,爱护士卒,生活简朴,深得部下爱戴。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战争。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送援军任务返回旅顺途中,于鸭绿江口的大东沟黄海海面遭遇日本舰队,双方展开激战。战斗异常惨烈,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帅旗被击落,提督丁汝昌重伤,舰队失去统一指挥。就在这危急时刻,邓世昌挺身而出,主动担负起指挥作战的重任。
他指挥的“致远”舰英勇无畏,在战斗中格外勇猛,也因此中弹最多,伤痕累累。当发现日军旗舰“吉野”号恃其船坚炮利横行无忌时,邓世昌愤然言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在舰身严重倾斜、弹药将尽的危急关头,他做出了惊人之举:下令开足马力,冲向“吉野”号,决心与敌同归于尽。
“致远”舰像一柄利剑直刺“吉野”,日军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火力向“致远”攻击。不幸的是,在距离“吉野”还有一公里处,“致远”舰被鱼雷击中,发生剧烈爆炸。舰体迅速下沉,邓世昌落水。
部下将救生圈让给邓世昌,但他拒绝了。他养的爱犬游到他身边,咬住他的胳膊试图救护主人,但邓世昌已决心与舰共存亡。他毅然将爱犬的首部按入水中,与自己一同沉没在黄海的波涛中。这一天,正是邓世昌45岁生日。全舰250余名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光绪皇帝亲笔手书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破例赐予“壮节”谥号。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在成山上为他塑像建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永久纪念。
邓世昌的英雄气概激励着后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有6位邓氏后人投笔从戎,继续着民族救亡的事业。这位民族英雄用生命诠释了“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的铮铮誓言,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