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亮是明朝开国时期一位重要的礼制专家,他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这位出生于河北藁城的官员,最初在元朝浙江行省担任掾官,负责文书工作。当朱元璋的起义军攻占旧馆时,崔亮审时度势,主动归顺新主,凭借出色的才能很快被任命为中书省礼曹主事,负责礼仪事务。后来他升任济南知府,期间还因挂念年迈的母亲,特意请假回乡探望,展现了他重视孝道的一面。
洪武元年冬天,随着开国礼部尚书钱用壬的请辞,朱元璋看中了崔亮的才能,破格提拔他接任这一要职。虽然当时还未正式任命,但崔亮已经主持了包括登基大典在内的一系列重要仪式。他精心设计的典礼流程既庄重又大气,获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在丞相李善长的大力举荐下,崔亮最终正式执掌礼部,成为朝廷礼仪制度的主要制定者。
正式上任后,崔亮展现出深厚的学识功底。他不仅能详细解释前任制定的各项礼制渊源,自己设计的礼仪规范也都经过严格考证,引经据典,令人信服。洪武二年,他带领礼部同僚提议将朱元璋先祖的仁祖陵改名为英陵,并举行隆重的祭告仪式。这个建议遭到太常博士孙吾的反对,理由是汉唐时期没有类似先例。
面对质疑,崔亮引经据典进行反驳。他指出汉光武帝曾追封祖陵为昌陵,宋太祖也追尊高祖陵为钦陵,说明开国君主追尊先祖是合情合理的。他强调:礼制应当顺应人情,不能因为前朝没有先例就束缚今朝的做法。这番有理有据的论述最终说服了朝中众人。
有一次,朱元璋特意召见崔亮询问:为何郊祀时朕要居中而坐,而朝会时百官却要分列东西?崔亮从容答道:这是为了彰显天子威严。祭祀时面北象征阳,面南象征阴。若朝会时不分东西,就失去了祭祀的本意。这番解释让朱元璋十分满意。
可以说,明朝初年几乎所有重要礼制的制定都有崔亮的参与。他呕心沥血地为新王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仪体系。令人惋惜的是,这位礼制大家在洪武三年就因病去世,但他制定的礼制规范却成为明朝的重要制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