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担任过军区司令员的将领们,大多在1955年首次授衔时获得了中将及以上军衔。这段充满艰辛的历程中,绝大多数革命者都经受住了考验,但也有极个别人在胜利前夕迷失了方向。 1950年9月,河北盐山召开了一场万人公审大会。当邢仁甫被押赴刑场时,围观群众无不拍手称快。这个臭名昭著的汉奸头目终于伏法,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罪大恶极的叛徒,曾经是我党在冀鲁边军区的重要领导人。
1910年,邢仁甫出生在河北盐山一个贫苦家庭。七岁丧母的打击让他性格变得孤僻敏感,战火纷飞的年代更让他对和平充满渴望。1929年入党前,这个毕业于河北中学的年轻人已在马鸿逵部队当过兵。由于文化水平较高,党组织安排他负责地下兵运工作。 虽然党龄不算最长,但邢仁甫早期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卢沟桥事变后,他冒着生命危险组织抗日演讲,积极宣传救亡图存。担任救国军团长时,日伪军残忍杀害了他的继母,还烧毁了他家的房屋。这些暴行一度激发了他的抗日决心。1938年,他指挥31支队采用声东击西战术解放盐山城,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在随后的战斗中,年轻的邢仁甫屡建奇功。他善于随机应变,能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到1938年底,28岁的他就升任鲁西第四军司令员。相比其他将领,邢仁甫确实更具谋略,堪称八路军中难得的智将。1941年冀鲁边军区成立时,他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军区司令员,成为冀鲁豫边区最高军事首长后,邢仁甫迎来了人生转折点。日军调集重兵对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在这最艰难的时期,这位曾经坚定的革命者却动摇了。 促使他叛变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与副司令员黄骅的矛盾日益加深,二是无法承受日军扫荡的压力。在生死考验面前,他选择了背叛。不仅勾结敌人杀害了黄骅同志,还先后投靠蒋鼎文和日寇。为表忠心,他竟写下《效忠天皇》等卖国文章。 1942至1945年间,这个叛徒担任日伪津南六县剿共总司令,犯下累累罪行。日本投降后,他又化名罗镇为国民党效力。直到1949年天津解放,这个反复无常的叛徒才被缉拿归案,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