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版】
司马昭的心思,谁都看得明白——说到这位三国末期的关键人物,人们都知道真正的赢家是司马家族。曹魏政权早已被司马氏牢牢掌控,他们先后吞并蜀汉和东吴,完成了天下统一。司马懿父子能成功夺权,靠的不是显赫战功,而是狠辣的政治手腕。他们对内铲除异己毫不留情,就连为司马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也难逃毒手,邓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蜀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后,这位能臣迅速收服蜀地民心,却也因此招来司马昭的猜忌,最终惨遭灭门之祸。那么,这位名将到底冤不冤?
邓艾出身于南阳新野的名门望族,但少年丧父的他恰逢乱世,周遭尽是横行乡里的豪强恶霸,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可贵的是,这位世家子弟并未被困境打倒,良好的家学渊源不仅为他奠定了扎实的学识基础,更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这些特质都成为他日后崛起的关键。
建安十三年,曹操攻占荆州后强制移民,少年邓艾随母亲迁往汝南务农。年幼的他只能做些放牛的杂活,但贫苦的生活反而激发了他的雄心壮志。十二岁那年,他在颍川见到太丘长陈寔的墓碑,上面文为世范,行为士则的铭文深深触动了他,甚至一度改名邓范以自勉。后来因族中有人同名,才改回邓艾这个名字。
在人才匮乏的乡野,邓艾的才学显得尤为突出。他获荐担任典农都尉学士,这对寒门子弟而言堪称改变命运的机遇。可惜口吃的毛病阻碍了他的仕途,长官认为他不适合要职,只让他管理草料。但邓艾毫不气馁,有位乡绅常接济这位有志青年。他痴迷军事,总爱研究山川地形,即便被人嘲笑也乐此不疲。
没有靠山的普通人想靠仕途出人头地谈何容易?邓艾却凭真才实学升任典农功曹,主管屯田事务。而他人生的重大转折,始于与司马懿的相遇——这既是机遇,最终也成了悲剧的开端。
赴洛阳述职时,时任太尉的司马懿非但没有嫌弃邓艾口吃,反而赏识其才华。在司马懿提携下,邓艾先后担任太尉府掾属、尚书郎,仕途从此步入快车道。当时魏国正筹划东南屯田以备战吴国,邓艾考察后提出两项关键建议:开凿运河与淮河流域屯田。他主持下,三百余里的水渠灌溉良田两万顷,既繁荣了经济,又强化了东南防务,魏军得以通过水路快速调兵遣将。
随着功绩累积,邓艾深得司马懿倚重,军中威望日隆。这却引起司马昭的警觉——功高震主从来都是大忌。当邓艾灭蜀时,他严禁部下扰民,反而赢得蜀地民心,这更让司马昭怀疑他另有所图。钟会趁机诬告邓艾谋反,在司马昭默许下,一代名将含冤被捕。讽刺的是,真正想造反的恰是钟会自己。待钟会事败被杀,邓艾的冤屈却再无人平反。
纵观邓艾一生,其悲剧根源在于:才能太过耀眼招致主上猜疑,性格刚直不懂韬光养晦,最终在权力绞杀中沦为牺牲品。这位曾改变三国格局的名将,就这样陨落在自己人手中,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