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这个人,大家提起他,总绕不开罗布泊那片荒凉地带。他生于1925年5月19日,广东番禺一个普通家庭,原名叫彭家睦。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1947年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毕业,那时候就开始在北京大学农学院当助教。
1949年后,他进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主要搞植物病毒研究。五十年代,国家需要人手开发边疆,他主动请缨去新疆,还把名字改成彭加木,意思就是为荒漠添点绿色。
这一步跨出去,就注定了他后半辈子跟新疆、跟罗布泊绑在一起。从1957年到新疆科学院工作开始,他先后15次进新疆科考,其中3次直奔罗布泊。
说起彭加木对罗布泊的执着,得从他早年的选择说起。五十年代,他本来有机会去莫斯科进修,但一听说国家要组建新疆分院,他就放弃了,写信请求调过去。改名彭加木后,他扎根新疆20多年,参与各种综合考察。
罗布泊那地方,干涸后成了盐碱荒漠,外国人叫它“死亡之海”,中国人当时了解不多。1964年彭加木第一次去外围,就测出河流钾含量高,带回样本分析,写报告强调开发潜力。
1979年第二次,跟日本团队合作,他提供地质历史知识,帮着穿越险地,拍出纪录片,让更多人知道罗布泊的价值。那次他还确认了重水痕迹,推动后续研究。
1980年5月2日,他第三次带队,从乌鲁木齐出发,队伍10人,包括化学、水文地质、动植物专家和后勤。配备三辆越野车,5月8日深入湖盆,首次从北到南纵穿400多公里干涸区,采集生物矿物样本。
6月5日任务本该结束,但彭加木想扩大范围,沿东线古丝绸之路再探,从米兰东进,经东力克、山兰子、红十井、新东一号,北上吐尔逊回乌鲁木齐。队员们同意了,6月11日继续前行,到6月16日下午两点,在疏勒河南岸扎营。
这时水和汽油快用光,队员建议联系部队求援,彭加木同意,但觉得直升机运水太费钱。他想起1979年摄制时在八一泉取过水,那地方在河北岸,库木库都克东北30公里,就决定自己去探。
6月17日上午10时30分,他留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10:30”,然后独自离开。副队长汪文先中午找他看电文,人不见了。司机王万轩发现纸条,报告大家。几小时没人回,部队直升机来了,队员报告军方,立即启动搜救。
彭加木失踪后,国家反应很快。从6月17日起,军方出动多架飞机和地面部队,以营地为中心搜1011平方公里,没找到踪迹。搜救持续几个月,前后四次大规模行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包括飞机低空扫描和士兵徒步排查。
1981年10月13日,新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定他牺牲,举行追悼会,追认为革命烈士。1982年,上海市政府也追认他为烈士。事件没就此结束,民间和科学界一直议论。2005年和2007年,在罗布泊附近发现干尸,经鉴定都不是彭加木。失踪45年了,他的下落仍是谜。
坊间传闻不少,有人说遇沙尘暴迷路,有人猜地质异常。但官方保持沉默,没更多披露。知情人新疆作家刘英智调查过,说彭加木失踪后,国家对考察队队员安排周到。
其中一个同事马仁文,1983年从原单位调到新疆安全厅,做保密工作,待遇比以前好。这事让人觉得考察可能不单纯,涉及敏感内容。
彭加木作为生物化学家,为什么反复去罗布泊?官方说找重水和矿藏,但有人质疑他带的数据是否更重要。国家为什么大动干戈搜人?如果只是普通科考,不至于这样。
马仁文调职后,待遇提升,暗示他们接触过机密。事件影响深远,罗布泊后来开发钾盐矿,建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也跟上。但彭加木的谜团,像沙子一样埋着,没人挖出全貌。
彭加木失踪后,他的科研遗产没浪费。1995年钾盐矿发现,推动新疆经济。罗布泊研究继续,多支队伍用现代设备如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探测,确认古东湖面积超1万平方公里。环境项目推进,种植固沙植物,修建防护带。
彭加木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他的精神激励后辈投身边疆。45年过去,科技进步,或许哪天能找到线索。但不管怎样,彭加木代表那代科学家的奉献,值得记住。他的事提醒大家,探索未知有风险,但也推动进步。罗布泊从荒漠变资源地,就是证明。
彭加木不光科考,还推动新疆分院建设。郭沫若表扬过他,柯庆施提拔他。他放弃国外机会,选择边疆,这份选择在当时不容易。失踪后,队员们继续工作,马仁文调职可能是国家安置。
事件没阴谋论依据,但调职细节实打实。刘英智调查靠谱,来自新疆本地。彭加木的失踪,像罗布泊的风沙,遮住真相,但他的发现实实在在惠及国家。
从无人区到矿产基地,彭加木功不可没。1995年矿床发现,产能上亿吨。后续研究用高科技,环境修复跟上。失踪谜团,或许永远解不开,但他的精神推动科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