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唐代传奇宰相的一生
早年经历与仕途起步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出生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他来自太原狄氏家族,年轻时勤奋好学,通过明经科考试步入仕途,最初担任汴州判佐一职。由于才能出众,他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赏识,被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负责司法事务。
秉公执法,声名鹊起
在仪凤年间,狄仁杰调任大理寺丞,主管刑狱。他仅用一年时间就高效处理了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且无一人喊冤,展现出卓越的断案能力。此后,他又升任侍御史,负责监察百官,以刚正不阿、不畏权贵闻名。
随驾巡幸,步步高升
调露元年(679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掌管国家财政,并加授朝散大夫的荣誉衔。不久,他随唐高宗前往汾阳宫(今山西静乐)巡幸,担任知顿使,负责安排皇帝行宫的接待事务,进一步得到朝廷的信任。
蒙冤入狱,智谋脱险
天授二年(691年),狄仁杰升任宰相,但仅四个月后,就被酷吏来俊臣诬告谋反,被捕入狱。当时法律规定,若犯人主动认罪可免于酷刑。狄仁杰为保全性命,假意认罪,暗中却撕下被角写下冤情,托人带给儿子狄光远。最终,武则天亲自审问,发现狄仁杰是被诬陷的,遂免其死罪,将他贬为彭泽县令。
临危受命,安定边疆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叛乱,攻陷冀州,北方局势动荡。武则天紧急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他到任后,一改前任刺史的守城策略,让百姓回乡耕作,恢复生产。契丹听闻狄仁杰坐镇,竟不战而退。百姓感激他的恩德,纷纷立碑颂扬。
再度拜相,力保唐嗣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被任命为宰相。他敢于直言进谏,成功劝说武则天立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为太子,为唐朝的延续立下大功。
晚年荣宠,名垂青史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升任内史,深得武则天器重,甚至获赐宅第,恩宠无人能及。同年九月,他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武则天悲痛不已,下令废朝三日以示哀悼,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又追赠他为司空、梁国公,以表彰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