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历来都是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有人为他惋惜,认为他生不逢时,若在太平盛世,或许能成为一代明君;也有人指责他刚愎自用,甚至戏称他是清朝的卧底,亲手断送了大明江山。然而,毛泽东却评价道:“崇祯是个好皇帝!”这一观点,我深表认同。
那么,崇祯究竟“好”在哪里?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1. 雷厉风行铲除魏忠贤
明朝中后期,朝堂乌烟瘴气,宦官专权,党争不断。魏忠贤便是其中最大的祸害。他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小太监,一步步爬上权力巅峰,结党营私,自称“九千岁”,手下更是网罗了一群趋炎附势之徒,如“五虎”“五彪”“十孩儿”等,横行朝野,肆意妄为。
魏忠贤的恶行罄竹难书:打压东林党,滥杀忠良;各地官员为讨好他,甚至修建“生祠”供奉,俨然把他当成了活菩萨。如今竟有人为他翻案,声称“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实在荒谬。
这就好比一个黑帮头目,偶尔做点好事,就能掩盖他的罪恶吗?魏忠贤在万历后期和天启年间(即“木匠皇帝”明熹宗在位时)权势熏天,而明熹宗沉迷木工,将朝政大权拱手相让,使得魏忠贤几乎一手遮天。
1627年8月,明熹宗驾崩,崇祯继位。他深知魏忠贤的威胁,甚至夜夜抱着宝剑入睡,以防不测。表面上,崇祯对魏忠贤客客气气,暗地里步步为营,最终以雷霆手段将其铲除,仅用三个多月就肃清了阉党势力。这份果敢与智慧,值得称赞。
2. 勤政节俭,励精图治
和明朝中后期的几位皇帝相比,崇祯堪称劳模。嘉靖沉迷炼丹,万历常年怠政,天启痴迷木工,而崇祯却日日上朝,勤勉理政。他生活极为节俭,甚至穿打补丁的龙袍,宫中用度能省则省。
为何如此节俭?因为当时的明朝内忧外患:天灾频发,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关外的后金虎视眈眈。崇祯深知,若不节省开支,赋税加重只会让百姓更加困苦。
闲暇时,他唯一的消遣便是弹奏古琴,排解心中烦忧。这样的皇帝,怎能说是昏君?只可惜,个人的勤勉终究难以扭转国运颓势。
3. 不拘一格用人才
崇祯深知,单靠八股取士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因此他大胆改革用人制度。只要有能力,即便没有科举功名,也能得到重用。
例如,崇祯二年,清军兵临北京城下,他破格提拔游方僧人申甫为将军,虽最终战败,但可见其用人之魄力。此外,他还打破惯例,让非翰林出身的张至发进入内阁,展现了他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
可惜,尽管崇祯努力改革,但明朝积弊太深,加上内乱外患,最终未能挽回颓势。
为何崇祯仍遭诟病?
许多人批评崇祯,主要因他错杀袁崇焕。袁崇焕性格刚直,擅杀毛文龙,又因被疑通敌,最终被凌迟处死。如今看来,证据不足,实属冤案。但当时局势复杂,崇祯的敏感多疑也导致了一系列误判,如孙元化、卢象升等将领的悲剧。
崇祯是个有能力的皇帝,但格局有限,过于苛责臣子,最终难逃亡国命运。然而,他的勤政、节俭和改革魄力,仍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