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君主普遍被称为公,但楚国却是个例外,他们自称为王。这个特别的称号并非周天子所赐,而是楚国自己封的。这背后其实有个有趣的故事:楚国多次向周天子讨要更高的封号未果,最后干脆赌气自封为王。
周朝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将天下分给诸侯。随着时间推移,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国反而越来越强大。到春秋战国时,周天子只剩下名义上的共主地位,实际已无力约束诸侯。最初分封时,周天子给多数诸侯的爵位是公,却只给楚国君主子这样较低的爵位,还把楚国封地安排在偏远的南方蛮夷之地。这说明周王室一开始就不太重视楚国。但出人意料的是,楚国后来不断扩张,吞并了南方大片土地,实力迅速增强。
到了楚君熊通在位时,楚国国力已远超其他诸侯。熊通觉得子的称号配不上楚国的实力,因为当时一些弱小国家的君主都称公。于是他派使者向周天子请求更高的封号,却遭到拒绝。愤怒的熊通干脆自封为楚武王。当时周王室实力衰弱,加上楚国地处偏远南方,周天子根本无力讨伐,只能默许楚国用王的称号。这件事说明,实力才是硬道理。从此,在其他诸侯国仍称公的情况下,楚国特立独行地称王。不过,其他诸侯国并不承认这个自封的王号。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号的这个有趣现象,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