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句名言:当领导者自身品行端正时,不用下命令,人们也会跟着行动;若是自身不正,即便三令五申也无人听从。这句话生动地说明,想要管好别人,首先要管好自己。领导干部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真正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进步。
为官者应当怀揣公仆之心。这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人生追求,体现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真正的官员应该把为民服务四个字刻在心里,把改善民生、造福百姓当作毕生的事业来追求。
1937年的一天,曲阳县政府来了位特殊的访客。一位老农求见县长时,看到眼前的人竟脱口而出:你怎么会是县长?这句看似冒失的问话,背后却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原来,这位不像县长的县长,正是后来成为开国少将的潘振武。
1908年,潘振武出生在湖南常德一个贫苦农家。那是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清朝覆灭,列强横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潘振武目睹这一切,心中燃起了报国之志。年纪轻轻的他毅然放下书本,投笔从戎。但当时军阀混战,很多军队只顾争权夺利,根本不顾百姓死活。
看清真相的潘振武选择回到家乡。恰逢当地成立农民协会,他既有从军经历又读过书,很快被推选为宣传委员,并于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马日事变后,潘振武和四位团员揭竿而起,发动了农民起义。起初只有几百人的队伍,很快发展到上千人。在潘振武带领下,起义军惩治贪官,推行土地改革,让贫苦农民第一次尝到了翻身的滋味。
可惜孤军奋战终究难以为继,起义失败后潘振武等人遭到通缉,不得不四处躲藏。流亡途中,他毅然加入了红军。当时红军处境极为艰难,被敌人重重围困,战士们身心俱疲。潘振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一个偶然机会,他了解到红军中有支文艺宣传队,专门为战士们表演节目,既缓解压力,又宣传革命思想。潘振武敏锐地意识到,这支队伍的作用不亚于前线作战,于是主动请缨加入,用文艺的力量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
长征胜利后,表现突出的潘振武被调到一线部队担任指挥员。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和英勇作风,他屡建战功,职务不断晋升。期间他还曾兼任曲阳县县长,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也就是在这时,发生了那个县长不像县长的趣事。
当上县长的潘振武始终不忘初心。他严于律己,生活简朴,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和老百姓一起下地干活。有次一位老农来反映问题,潘振武刚从田里回来,裤腿还沾着泥巴就赶紧接待。老农见状直摇头:你们就这么随便找个人糊弄我?潘振武听了哈哈大笑,警卫员连忙解释:这位真是潘县长,他刚从地里回来呢!老农这才恍然大悟,连连道歉,心里暗叹:原来潘县长真是这样的好官!
潘振武的清廉不仅体现在工作中,更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次他回常德老家探亲,乡亲们听说开国将军要回来,早早就在路边等候。可当潘振武下车时,大家都愣住了——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脚上的布鞋还破了个洞。有人小声嘀咕:这真是潘振武将军?潘振武爽朗一笑:怎么,我看着不像吗?旁边有人接话:确实不太像。逗得众人都笑了起来。
《礼记·大学》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潘振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个道理。他不仅自己保持清廉本色,对家人也严格要求。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家的生活与普通百姓无异。他在院子里开垦菜地、饲养家禽,还经常上山砍柴挖野菜。他和妻子养育了九个子女,对女儿们尤其关爱有加,经常教导她们不能因为父亲是将军就搞特殊化。面对他人送来的好处,他总是婉言谢绝。正如范仲淹所说:宁可清贫自乐。潘振武深知,只有守住清廉底线,才能赢得百姓真心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