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开创了泰山封禅的先河,此后中国历史上延续200年以上的汉、唐、宋等大一统王朝,都有帝王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有趣的是,像晋朝、隋朝这样的短命王朝,却从未有皇帝进行过封禅。
封禅大典通常需要满足几个重要条件:首先皇帝要有卓越的文治武功,其次国内百姓要安居乐业,再者要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还要有外国使节前来朝贡,同时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好还能出现一些祥瑞之兆。封禅本质上是帝王向天地汇报治世功绩的盛大仪式。
宋朝的宋真宗在文治武功方面远不及汉武帝、唐玄宗,为何他也要执意举行封禅呢?
关于封禅的具体形式,是在泰山之巅筑造祭坛祭天(称为封),在泰山脚下的小山清理场地祭地(称为禅)。仪式中会使用金策、玉检等礼器,上面刻写着帝王对上天说的话。这些文书会被放入石函,用金泥密封。汉代的封禅坛规模宏大,长十二丈(约2.82米),高两丈(约0.47米),设有三层台阶。
泰山顶上还会竖立一块高达三丈一尺(约0.94米)的石碑,上面镌刻着帝王的功绩。碑文通常包括以礼事天,以义立身,以孝事亲,以仁育民等内容,歌颂帝王统一天下、德被四海的功业。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自诩为千古一帝,他们迷信方术,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天子,他们希望通过封禅与上天直接对话。传说中,封禅后可以像黄帝那样得道成仙。这两位帝王的封禅内容都是绝密,汉武帝甚至只带霍去病之子霍嬗一人登顶,足见其私密性。
实际上,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个人长生,而非向天下展示功绩。据传,一位90多岁的老者曾告诉汉武帝,古代封禅就是为了长生不老。虽然他们建立了不朽功业,但后人批评其封禅过于铺张浪费,好大喜功。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百姓安居乐业,农业连年丰收,物价低廉,田野间随处可见成群的牛羊。建武三十年(54年),百官建议封禅,但刘秀以百姓怨气未消为由拒绝。两年后,他读到《河图会昌符》中的预言,担心不应验会导致王朝短命,才决定举行封禅。与秦汉帝王不同,刘秀将整个封禅流程公之于众,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此后数百年间,虽然南朝刘宋文帝、梁武帝以及唐太宗都有过封禅的想法,但都未能实现。唐高宗在武则天的影响下,成为唐朝首位封禅的皇帝。武则天更是开创了女性参与封禅的先例。唐玄宗时期,封禅规模空前盛大,周边各国使节齐聚泰山,彰显大唐国威。
唐朝的封禅仪式极为繁琐,包括选定吉日、斋戒沐浴、百官列队、检查祭品等11个步骤。整个过程往往持续数月之久,需要举国上下通力配合。正因如此,整个唐朝只有五位皇帝完成了封禅大典。
宋朝建立后,宋太宗一直渴望封禅,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其子宋真宗继位后,面临着皇位合法性的质疑,加之子嗣接连夭折,他急需通过封禅来证明天命所归。当时宋辽议和,国内政局稳定,客观上具备了封禅条件。
宋真宗的封禅带有明显的政治宣传目的,他希望通过此举将宋朝与汉唐相提并论。但许多大臣对此持反对意见。历史证明,真正的明君如唐太宗,即使不封禅也能赢得百姓爱戴。与其劳民伤财地举行封禅,不如勤政爱民,让百姓真正安居乐业。